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资讯 > 天津资讯 > 正文

四川棚户区改造:居民自治让“忧居”变宜居

www.cndongbu.cn(2014-07-28)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吕虹萱)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在中国方兴未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13年至2017年,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这让巴山蜀水棚户区居民实现安居梦的愿望变得更加真切,也让四川省的改造信念更加坚定。

对于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大省四川来说,这5年时间,要改造危旧房棚户区150万户,占全国总数的15%,其中今年要改造40万户。如何让棚户区变成楼房群,让居民从“忧居”到宜居,四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改不改?居民说了算

一则名为《曹家巷拆迁记》的新闻成为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央视主创朱兴建说:“我们记录曹家巷拆迁,在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居民自主成立了自治改造委员会,这种基层民主的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

“曹家巷模式”是经过10年的磨砺脱颖而出的。曹家巷位于成都中心城区,涉及范围约13.2公顷、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1.4万多人、65幢危旧房、7个旱厕以及菜市场等。2002年以来,成都市多次计划改造,但因难以协调各方利益,无法启动实施,曹家巷成了10年都拔不掉的“钉子”。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拆迁改造的决策主体,成立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委员则由片区2885户居民选出的13名代表担任,让全体居民自主决定改造的决策、方案和改造后的分配。当居民掌握主动权后,不仅认真监督改造过程,很多居民还充当起义务宣传员。“曹家巷模式”实现了“改不改?居民说了算”。

果然,10年的难题,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仅用3个月便解决了——曹家巷棚户区100%签约,项目实施正式启动。

“曹家巷模式”不仅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旧城改造的缩影,更是一场与群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民生战役——央视这样评述。在巴山蜀水的棚改“战场”上,“曹家巷模式”效应不断彰显提升。

与之媲美的是南充市白土坝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安居苑工程,这个共600多套住房、占地约1.285公顷的保障房项目,从拆迁、开工到峻工,原棚户区居民群策群力,上演了一场“齐心协力敲开幸福门”的好戏,用不到两年时间实现了安居梦。

四川省林业系统的棚户区遍布全省,涉及27个重点企业和126个国有林场,改造任务近4万户,点多面广,大多数改造项目处于边远高寒山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施工难度大。林业系统棚改“三变”生动力:一变“散乱”为“合拍”,搓紧一根“齐心绳”;二变“乏力”为“活力”,建好一批样板房;三变“五指”为“拳头”,打出一条惠民路。国家下达的31671户改造任务,全部科学安排,落实到位,限期保质保量完成。

在全省棚户区改造热火朝天时,川东北5个市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提速。今年4月29日,从省政府在南充市召开的棚户区改造现场会上传来喜讯:位于川东北的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广元等5个市,今年将完成棚户区改造19.75万户,占全省总量48.9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5个市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实现追赶式发展,发动群众,打好棚户区改造的“攻坚战”,保证了所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从繁华的城区到边远地区,从条件艰苦的工矿区到恢复重建的灾区,“曹家巷模式”,引发巴山蜀水百花争艳。

改啥样?幸福说了算

改啥样?

四川是这样定位的:“破旧立新,造福于民”。

曾经的成都市城北片区,产业结构低端、基础设施短缺、城区形态老旧、交通拥堵、治安情况复杂,是成都发展的短板,它直接关系到200多万城北居民生活环境,而且影响成都市民生活品质和四川首位城市的形象。

北改”,改变什么?对市民而言,改变的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对城市而言,改变的是生产力布局和传统业态转型。在“北改”的号角声中,一条条道路在拓宽畅通,一幢幢新楼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建的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苦恼的城北民众终于喜笑颜开了。

“北改”的亮度,体现在民生的极大改善上。拆的是旧房,暧的是民心,在涉及金牛、成华、新都3区的195平方公里改造区域内的“战场上”,仅成华区的240个公建项目就让60万居民受惠。不到两年时间,成华区倾力推进“北改”,完成了几万居民搬迁,启动了上万套安置房,曾经脏乱差的城乡二元结构被破解,大大改善了城北人民的人居环境,电力、供水、污水处理及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也全面升级。

“北改”的高度,体现在城市形态的全面更新上。出自世界著名设计咨询公司手笔的《成都市北城改造城市设计导则指引》,为“北改”勾勒出“立足国际化视野”的未来,按照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要求和“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优美化城市生态”“四态合一”的理念,“北改”明确了“畅通、宜人、发达”的样貌模式,从一开始就在最高起点上展开。

更可喜的是,在成都“北改”的有力推动下,四川省掀起了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的浪潮。

在彝区,“彝家新寨”工程的实施,让凉山彝族自治州14.1万户、63.63万贫困群众住进舒适的新寨楼。

在藏区,“牧区定居”工程的建设,让幸福的花儿在藏族群众心田绽放,58万藏族牧民有了新家园、新生活。

在老区,“巴山新居”工程的推进,已建成“产村相融”新村定居点1200多个,让6万多群众住进了新居,未来几年还将投资700亿元,以41.39万老区贫困户新居建设为重点,推动全域“巴山新居”建设。

在盆地地区,无论是川北广元市创新的“五种模式”,还是川南泸州市的啃“硬骨头”;也无论是川东达州市演绎的“加速度”,还是川西乐山市的“锦上添花”——首个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斑竹印象”小区;还有川中绵阳、德阳、遂宁、内江、资阳,眉山、自贡等市的“快中求好”,四川省“棚改”正展现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生机盎然的崭新局面!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