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消息:(海浪 华商报记者周艳涛) 核心提示: 今年4月至今,为配合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省考古研究院对库区范围内的黄陵县阿党镇寨头河村战国墓地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惊奇地发现这里竟是西戎墓葬群。这是我省考古部门首次系统地揭开陕北大型戎人民族的神秘面纱,为研究西戎的文化与迁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并首次在考古上实现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衔接。
寺洼文化式陶器
写有阴晋半斤的魏国钱币
戎人是谁?
曾逼迫周平王迁都意外开启
东周历史犬戎是古族名,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在甘肃静宁县威戎(今静宁威戎镇)立都。在西周中后期,西北地区的犬戎逐渐兴盛。在西周末年,发生“犬戎之难”,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由此开始了东周。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周人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分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西戎则是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因史书记载寥寥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对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戎人及其历史文化,认识上一直比较模糊。
今年4月至今,为配合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省考古研究院对库区范围内的黄陵县阿党镇寨头河村战国墓地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惊奇地发现这里竟是西戎墓葬群。这是我省考古部门首次系统地揭开陕北大型戎人民族的神秘面纱,为研究西戎的文化与迁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并首次在考古上实现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衔接。
这次考古发现“凿空”了内蒙古西南部——榆林地区、甘肃陇东地区这两大文化区和陕西关中商周文化考古研究的障碍,也为寺洼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翔实可靠的考古学新材料,对于从西向东文化交流传播意义十分重大。
意外出土
90座战国墓群随葬常见牛羊马
“寨头河墓地位于洛河支流葫芦河北岸一处舌形坡地上,西南凸向河床。”昨日上午,项目负责人、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员邵晶说,经考古钻探共发现战国墓葬90座、2座马坑和3座方坑,已全部清理完毕。
下葬方式奇
竖穴土坑埋墓主
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9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就是挖一个方坑将人葬进去,这些墓葬大多为东西方向,只有少数在边缘地方的墓葬为南北方向。下葬方式中,以仰身直肢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葬、二次葬和解体葬。发现的2座解体葬中,墓主人右大腿骨则放在肩胛骨位置,身首分离,这有可能为奴隶社会的殉葬。
陪葬有特色羊头牛头和马头
在90座墓葬中,有的是单棺、有的是一棺一椁。随葬品极少,多为墓主人随身所用。在随葬品中,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骨器、石器等,数量逾千件。
最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不少墓葬的木椁顶部,墓主人的头顶部陪葬有牛头或者羊头、马头。考古专家介绍,这在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很少发现,这种丧葬习俗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特色,专家推断应该是该民族的一种习俗,具有祭祀的作用。
随葬带钩怪
不在腰部放肩头
其中三座最大的墓葬,每个面积在14平方米左右,其中一个出土“三足铜鼎”,鼎为中原礼器,证明该墓葬群居民深受中原文明影响融合后,才出现随葬礼器,而且礼器也只有级别比较高的墓主才能享有;还有个别出土了海贝、串饰玛瑙、铜镜等;另外一个则被盗严重,出土了少数琉璃串珠,应该为墓葬群中等级较高的。
在出土的带钩中,以前如兵马俑多出现在腰部如同腰带,而此墓葬中有的则在肩部,证明带钩应为其身上所穿着,与中原地区的人穿着不一样。
下页导读:疑云重重
戎狄大口罐和中原陶罐
为何同一墓有两种文化?
众多出土的器物中,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器物具有两个系统的文化特征,一个是甘肃、青海一带的戎狄系统文化(甘青系统),另一个则是中原系统的文化,同一墓葬中出土两个文化系统的陶器,十分罕见。
邵晶说,甘青系统的陶器主要有大口罐和铲足鬲,这些陶器在陶质陶色、装饰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则与“寺洼文化”一样。中原式的陶器主要是豆、罐,具有春秋战国特色。据此推断,该墓葬群为少数民族墓葬群,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
墓主均无龋齿宝马陪葬
墓主人到底是哪个民族?
这些墓主人究竟是哪个民族呢?诸多特征则让考古专家断定其应该是历史上神秘的西戎,距今有2500年至2000年。
戎人墓葬中多有羊头、马头等陪葬,而该墓葬群则具有该特征;在对墓主的骨骼等研究发现,无论男女老少,均未发现龋齿(以农业为主的人都有龋齿),且其大腿腿骨均十分强壮,由此推断墓主人并非农耕的中原人,而与戎人的身体和生活习俗相一致。发现的两座马坑中,经鉴定四马两雌两雄,马龄十年左右,正值体强善驰的壮年,由此可见戎人的饲养技术之发达、马匹之充裕。
同时,根据陶器具有明显寺洼文化特征等,考古人员断定墓葬群为戎人。
既有大量墓葬存在此处
戎人部落缘何“消失”?
既然戎人墓葬群在此,那么戎人部落又在何处呢?考古人员在墓地以南的葫芦河河道内,发现了战国时期大量的板瓦残片,建筑构件,由此考古人员推测,该戎人部落居住在地势较低的墓地以南,因河道变迁已被冲毁。
戎人后来又是缘何消失的呢?据介绍,这处遗址长期处在秦国和魏国的交界地带,到了秦国商鞅时期攻占此地后,这儿就归属了秦国,戎族何时消失并不清楚,最有可能是在与秦人的通婚联姻中,逐步实现了大融合。在该墓葬群西北约4公里处的史家河村,新发现一处墓地,为战国晚期,其墓地则以秦文化为主,纯正戎人墓地则基本消失。
破解谜题
战国时陕西并不全属秦国
《左传》提到戎人被秦国驱逐到晋国,生活在“晋南部”。此前,考古界一直将晋南部锁定为山西,但未在那里找到痕迹,也没将范围扩大到陕西。此次考古发现戎人墓地,说明现在的黄陵县可能就是当时的晋国南部。
那么,晋国要比原来想象的要大。也说明了,陕西在当时,也并不完全属于秦国的天下。这批戎人到了晋国,被安置在晋国南部生活后,后来韩赵魏瓜分晋国后,魏国接收了晋国一部分疆土,也接收了这批戎人。
两枚铜钱揭开墓主“国籍”
如何断定这批戎人并非生活在秦国呢?考古人员在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不少陶器表面光滑罕有纹路,红灰不均。个别有纹路的,也是刀刻上去。这些陶器和同时期秦人用的陶器差别非常大,秦人陶器装饰很多,纹路是拍打上去的。出土的一尊三足铜鼎,腹部深广,鼎足低矮,还有兵器铜戈中都具有明显的三晋风格,援(戈的锋刃部位)短而厚,与秦国的瘦长铜戈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在墓葬中出土了两枚魏国布币,钱文上有“梁半斤”、“阴晋半斤”,梁和阴晋都是魏国铸钱的地方,阴晋在今天的华阴。进一步佐证了墓地为魏国中晚期的判断。
专家们认为这一批墓葬时代处于战国中晚期,族属是来自西北地区的戎人,他们应是文献中记载的在晋国西南生存的战国时期的戎人。这意味着本次考古发现复活了史书记载,随着考古深入,揭开戎人神秘面纱。(责编 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