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消息: ( 记者 海浪 文风 三秦都市报记者杨立)这是位于西安东郊狄寨塬上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浊遍地、臭气熏天,一辆辆封闭式的垃圾车裹挟着一路飞扬的尘土呼啸而过,霉变的水果、破旧的衣服随着车厢的起落山一般的滚落下来……就是在这样散发着恶臭的地方,有一群特殊的人却每天追逐着臭味的源头……
随着环保绿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监测采样员和嗅辨员成为了环保的“排头兵”——这些环境监测人员并不是只在垃圾场采集空气,哪里有异味,他们就要奔赴哪里。在学校、社区、工厂、市政设施,甚至公厕、河道等地,他们执著地坚守着,与恶臭相伴,守护着我们绿色环保的生活。
对于垃圾、臭气和烟筒中的污垢,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但在西安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出没于垃圾填埋场,在令人窒息的恶臭中采集气体样本;他们爬上高入云端的烟筒,检测排出的气体污染程度是否达标;对于偶然出现的不明气体或者恶臭,他们又是一支突击部队,将收回的气体迅速送回“臭气实验室”,用鼻子进行分辨,并给出明确的答案。有人称他们是“鼻子特工队”,有人称他们是空气嗅辨员、闻臭师。从2010年7月,走上“嗅臭”这个独特的工作岗位,他们工作的神秘性和工作环境的艰难恶劣,便与其紧密相伴,形影相随。
恶臭中的2小时坚守
“瞧,这就是那条传说中的阴阳路。”43岁的蒋楠用手指着窗外那条黑色、灰色界限分明的公路告诉记者。这时,满载垃圾到江村沟垃圾场的专用封闭车和卸空回城的车,不时从乳白色的环境监测车旁经过,蒋楠说,“过去送垃圾的车沿途洒下的渗滤液,使得咸宁路以东到江村沟的马路右边又黑又臭,左边是回来的车,没有垃圾,天长地久就形成了黑灰相间的‘阴阳路’。垃圾场附近苍蝇成群,恶臭不堪;尤其到夏天,纺织城地区常常笼罩在恶臭当中,经过治理现在比以前强多啦。”但记者和车上的工作人员,还是闻到一股淡淡的臭味。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狄寨塬上,距市中心约16.5公里,由于塬高路陡,汽车行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目的地。
当环境监测车在距离垃圾场最近的地方停下,车门一打开,一股无法形容的恶臭味迎面扑来,令人窒息。西安环境监测站大气室主任兼此次检测行动的气体采样员蒋楠赶紧从衣袋里掏出几个口罩分发给他的副手实习生李宗和随行的记者,并将早已准备好的橘子剥开一人给口罩放一块橘子皮,这样才觉得好受一点。
支起三角架风速风向仪,测风向和湿度,记录数字,再把做有机项目试验的苏码罐和吸臭气的负压真空气瓶放到位,蒋主任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当日江村沟垃圾场监测点:西北风,风速1米/秒,温度16.2℃,湿度41%。数据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为了这一组数据和瓶罐里的气体样本,蒋楠和李宗整整守候了两个小时。
在他们前面,五六亩已推平待填埋的垃圾场上,自卸式密封垃圾车十几分钟一辆,裹挟着一路尘土开进垃圾场把各种生活垃圾卸下,到处都是霉烂的水果、破旧的衣服和红红绿绿的垃圾袋,近百个拾荒者冒着灰尘在捡拾着……灰尘四处飞扬,一团一团的臭味简直能把人熏倒,记者戴着口罩都难受得想吐,可这两位空气监测采集员不为所动,观测风向,记录数据,为了便于相互交流,他们把口罩卸下进行正常的交流……从下午5点到7点,工作结束了,这才打道回府。
同车分撒在江村和高沟村两个恶臭污染监测点的辛林和齐少华,不但是检测采集员,同时又兼任嗅辨员的职责,他俩是记者第一次遇见的“鼻子特工队”队员。
“装有臭气的袋子是保密的”
为了完整记录嗅辨的全过程,3月14日,记者跟随西安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了一次“环境监测实验”。按站上的安排,每年的3、5、7、8、9、11月,对江村沟进行环境监测,每次监测连续三天,为一个单元。
当日,西安环保监测站选取了8个臭气采集点,污染最严重的江村沟垃圾场附近有6个采集点,污染较小的纺织城有1个采集点,基本无污染的大华小区有1个采集点,用苏码罐和吸臭气的负压真空气瓶分别采集了上述8个地点的气体。据该站工作人员介绍说,之所以要在傍晚时分采集气体,是因为这时臭气浓度最高。臭气采集一直持续到晚7时,工作人员随即将采集到的气体送回西安市环境监测站的检测室。
除蒋楠带人布置监测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江村、高沟村三个工作点,另几处监测点,由大气室副主任金俊杰带领监测,其中污水处理站的环境之恶劣,气味之恶臭,就是垃圾发酵后的味道,比江村沟腐烂的味道尤甚。
检测臭气浓度之前,还要对采集回来的臭气进行稀释,这样一是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二是确保不会危害嗅辨员身体。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给三个专用塑料袋中充满了清洁空气,并用针管往其中一个塑料袋中注入一定浓度的臭气。工作人员说:“让嗅辨员闻之前,到底哪个塑料袋里有臭气是要保密的,要让嗅辨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闻。”
当晚近9时许,西安市环境监测站的检测室里,7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嗅辨员就坐在检测室等候,“因为要保证空气清新,不能待在有味道的地方。”检测站大气室嗅辨组组长高琪介绍说。
拿到测试袋后,嗅辨员们将袋子的塞子打开,插在鼻孔中开始神情专注地闻臭味,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嗅辨,并把嗅闻的结果填在监测统计表中。
嗅辨员对一个恶臭气味气体样品的嗅辨,判断时间一般以3~10秒左右为宜,相当于普通人2~4次吸气所需的时间。“时间太短嗅不出来,太长的话会影响下一次嗅辨。”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嗅辨结果的准确性呢?每次嗅辨,7名嗅辨员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检测,塑料袋里的臭气浓度也会逐步降低,直到7名嗅辨员都闻不到臭气为止。然后,根据专业公式,计算出该气体样品的臭气浓度。在每一轮闻臭气时,嗅辨错误的嗅辨员会被“淘汰出局”,让能闻出来的继续闻。
“哪里有异味,我们就奔赴哪里”
“2009年11月份,在市环境监测站100多个工作人员里才选出7个嗅辨员。选出来后还到天津进行一个星期的培训,经过考试合格才颁发‘嗅辨员资格证’。”男嗅辨员高琪介绍说。
考试的内容也很有趣,要分辨出五种物质的味道,分别是花香、汗臭气味、甜锅巴味、成熟水果味和粪臭气味。“我也闻了一下,怎么都闻不出甜锅巴味。”一位女嗅辨员笑着说。当时,整个西北地区,只有他们这7名嗅辨员。
如今,监测站第一批7名嗅辨员,除高琪还在从事“嗅辨”工作,其他6人分调到别的工作岗位,不再从事这项工作,而取代他们的是80后90后这些新招进单位的
“小字辈”,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只有21岁。
据西安环境监测站大气室主任蒋楠介绍,当嗅辨员除了闻臭,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做很多“牺牲”。男的不能抽烟喝酒,女的不能化妆,不能有呼吸道疾病,年龄还要在18~45岁之间。由于嗅觉会随着年龄增长减退,嗅辨员每3年就要重审一次。
根据规定,在需要监测的前一天以及监测过程中,嗅辨员不能感冒,不能使用带有香味的物品,如化妆品、洗发水、沐浴液、香皂等,饮食也需要注意,不吃辛辣的、油炸的食品,葱、姜、蒜、辣椒等调味品都不能放。
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为啥还要用人来测试臭味?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孙玉琪介绍,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控制指标有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苯乙烯、臭气浓度等九项。仪器、设备一般只能测量出前八项单一气体的浓度指标,第九项综合性异味的浓度往往就无法判断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嗅辨员用嗅觉实验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判定恶臭污染的程度。
可别小看嗅辨员,孙副站长介绍,他们凭鼻子作出的判定,可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一旦确定臭味超标,环境监管部门会据此责令有关单位对臭源进行治理。
记者了解到,这些环境监测人员并不是只在垃圾场采集空气,“哪里有异味,我们就要奔赴哪里。”蒋楠说,不止是垃圾场,社区、工厂、市政设施,甚至公厕、河道等,一旦接到群众投诉,他们就会拎着仪器开始工作,检测臭味浓度是否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