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文化 > 名家视角 > 正文

走近摄影名家李舟仁的传奇人生

www.cndongbu.cn(2012-08-04)来源:中国科教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李舟仁近照

  (作者 李伟伟 张博)有人问:“李舟仁是战士?是摄影家?还是劳改犯……”

  台湾学者李熬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他既当过兵又坐过牢,那么,他将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他将很难被战胜。李舟仁就是这样一个人。日前,中国科教网(www.kjw.cc)在古城西安专访了这个传奇人物——《名家》杂志社总编辑李舟仁。
  
  李舟仁,原名雷新康,湖南人,19岁参军,36岁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并含冤入狱2年;他60岁才下海创业,83岁高龄时,仍常年奔波在旅途中,但足迹遍布世界,声名鹊起;他创办的《名家》杂志在纽约及全球众多书店上架,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为杂志题词,飞虎将军陈纳德夫人陈香梅与美国华裔共和党主席苏丽凰是该杂志的顾问;他与国内外许多政要都有往来,与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好朋友,与诗人于沙、作家未央是同学,但他一生不贪官慕财,不染政治,为了他所热爱的《名家》,也为了把中国的名家推向世界,他,孜孜以求。他就是《名家》杂志总编辑李舟仁,一个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历经磨难也终获新生的文化前辈。他的一生是跟命运抗衡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将爱无私奉献给文化产业的一生,他的一生也许才刚刚开始,传奇远还没有结束……
  
  初见83岁“老战士”印象
 


李舟仁摄影作品《制伞》

 


李舟仁摄影作品《选蛋出口》
 


  初次见他,是在2012年4月13日那天,李舟仁以83岁高龄之躯,为帮助家乡果农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不顾舟车劳顿,一路风尘仆仆带着湖南澧县万亩果园考察组,来到位于陕西户县的西安葡萄研究所实地调研。

  他看上去有些消瘦,言语不多,显得恬静而儒雅。加之,因为佩戴了一副黑边墨镜的缘故,使他给别人的感觉很有些文艺尊长的范儿。因为看不到他的表情和眼神,你也就无法透视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神秘感。

  但后来听随行的人说,老先生戴墨镜的缘故其实并不是装酷,而是因为得了白内障……

  考察活动从早晨8时开始一直到下午6时才结束,历经10个小时,横跨西安、户县到杨凌。这一路下来,在归途中,我已经累得连说话都觉得是一件相当消费体力的事了,但寡言沉默的李舟仁此时却打开了话匣子,显得非常健谈。从考察项目谈到南北风土人情,再谈到《名家》杂志,在扬起的夜色中娓娓道来……

  或许是他对此次考察活动的成果比较满意,已经胸有成竹了;也或许是他故地重游感慨良多,但无论如何,我对老先生过人的精力和超人的体力佩服得一塌糊涂!

  几天后,在他准备离开西安回深圳前夕,我又专程拜访了他,算是临行前的践行,也算是一次非正式的正式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时会点燃一支香烟,长久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之中……在回答我提问的间隙,他下意识的拿起了我的相机,卸下镜片,开始擦拭起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态度认真,目光中也闪烁着慈祥、怜爱和专注,我分明能感受到他面对镜头时,那份浓烈而深沉的热爱。

  作为几十年的老摄影记者,他还刻意提醒我说,要记得买专业的镜头纸清洁镜头,这让我突然心生惶恐,并产生了小小的感动……午饭时间,前来送行的人约他去一家酒楼吃饭,我几番推辞不去,但奈不过老先生情真意切的执拗相留。席间,他话语依旧不多,但却时常替我夹菜,催我多吃,围桌而坐的有电视台的台长,也有日报社的主任,但在他眼里似乎我这个“小人物”和这些“大人物”并无什么不同。于是,感动便又“长高”了一些。

  初次见李舟仁先生,虽然短暂而匆忙,但他的谦卑、随和、博学和对生活以及事业的热爱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始终感觉他是一个朴素、平和的长者,有着海一样包容的胸怀,有着水一样温柔的性格。但翻开他83年的人生,你却会看到另一个战斗的他,面对命运多舛,面对艰辛和磨砺,他,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扛着信念的旗帜,在成长中战斗,在战斗中成长!

    

 


  李舟仁摄影作品《村姑》


  李舟仁摄影作品《赠信物》
 

  从文学青年到军报记者

   李舟仁,1930年出生在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农家。从小喜欢文学且崇拜鲁迅并喜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的他,最初的梦想其实是长大了能当个作家,或者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但在1949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却阴差阳错的参军入伍,跟随西北军区干部文化技术招聘团来到了陌生的北方城市——兰州,并且这一呆就是10多年,直到转业。

  
李舟仁摄影作品《战地摄影记者王红》


  李舟仁摄影作品《火线抢修》


  李舟仁摄影作品《低炮阵地》


  李舟仁摄影作品《老山兰乐团》

  幸运的是,在部队期间,因为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在两个月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留在了机关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后又担任语文教员和《人民军队》报、《西北后勤》报的记者、助编等工作,并且在1954年通过个人努力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职干部),学完了新闻专业的全课程。

       谈起在部队的生活,李舟仁脸上洋溢的快乐和幸福深深感染了我。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年轻无忧,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是提着照相机满世界到处采风,还是下基层连队采访和跟随文工团慰问演出,都能带给他满满的欢欣!就像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写照一样,虽然人们物质匮乏,生活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却异常饱满,也很容易快乐和满足。“那时候,西北的高原和大漠让我觉得生命无限广阔,从照相机里透视人生和风景,也总有那么一些唯美和生动”。李舟仁说。
  
  但不幸的是,在李舟仁转业被分配到汉中工作后不久,因为父亲突然去世的缘故,在妹妹一再催促下,作为长子,为了回家照顾母亲,也为了经营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不得已,他只能选择调回老家澧县供销社上班。但在军营数十年的生活,他的骨头早已被坚硬的西北风“刻”上了强者的名字。

    因一句“东方发了白”而被打成澧县的“小邓拓”

    调到澧县供销社上班的头两年里,因为会写材料,文笔出众,李舟仁的日子应该过的还是非常能看到“前途”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非常吃香的。但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整个中国被突如其来的批判“三家村”狂潮席卷时,他的好日子也就好到头了。
  
  一天晚上,正在陪同县长在农村调研棉花生产的李舟仁突然接到通知责令连夜赶回县城。第二天到单位一看,单位院内、办公室满是大字报。“老实交代,坦白从宽……”莫名其妙的李舟仁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该从何说起,又该如何坦白,坦白什么?后经了解,李舟仁才算知道,原来是把他当成了县级三家村的骨干,并在抄他家时发现,案头上有《夜话》、《艺海拾贝》以及他与友人创作的活报剧《牛鬼蛇神妄想曲》等和他几十年坚持写下的十三本日记。此后,他便陷入了天天大会批小会斗的非常态生活。
  
  一天,一个年轻人在批斗会上拿出了他从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指着其中的一页喝斥道:“你写的这是什么东西?“东方发了白”是什么企图?你是希望白鬼子再杀回来吗?做梦吧你……”李舟仁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老俩口围着女儿的婚事争着争着东方发了白……”但这句话许多文人都写过,不就是说天亮了吗,这跟反动派怎么就扯上关系了呢?他想解释,他想说自己先前是一名军人,他想……但是容不得他去想和解释什么……“打倒李舟仁!”“只有老实交待才是唯一出路……”
  
  随后他就被开除了工作,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直到人民日报《警惕有人把革命群众打成反革命》的社论发表后,才给了李舟仁无限的信心。
  
  “我不是坏人,不是反革命,我要反击。”李舟仁卖掉了自己的手表,凑了些路费,在“东方发了白”时坐车去北京给自己平反,打响了“名誉自卫保护战”的第一枪。
  
  但在北京呆了一个月后,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热心于搞“大生产”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基本上都很“忙”,像上访这种事情,也基本上是很难访到高层,也是很难访出一个结果的。加上因为盘缠和干粮不足以再坚持下去的缘故,也因为李舟仁突然意识到,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作为男人,作为长子,他觉得自己不能只自私到为了自证清白而无视一大家子人的死活,所以,他选择暂时先回去。也就在此时,全国供销总社信访组通知,要他回澧县平反,且尽快恢复了工作。但孰料,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不远处恭候着他。因为“组织”,他后来就坐牢了!

 

  
李舟仁摄影作品《点与线》


  李舟仁摄影作品《水轮泵电站之夜》

  用种菜和砌砖在监狱中改造自我1974年终被平反

  从北京回来后不久,李舟仁就跟爱人商量,“不管人家参加什么组织,我们只要搞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就行,什么组织也不参加”。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叫是非的“兄弟”它不会因为你不去找他,他就不来找你,就像古人曾说过的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李舟仁很快就发现,当周边的人都参加了各种组织后,那些没有参加组织的人所面临的形势就会变得更加危险起来。一方面别人会说你思想觉悟低,对运动不够积极主动,这就很麻烦,可能会因此给自己重新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至少会给别人留下后进分子的印象;另一方面你随时可能面临任何一支组织的“单挑”,只要他们看你不顺眼或心情不爽时,就能随便找个罪名扣在你头上,然后拉你出来批斗发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像猪的寿命长短完全取决于人的需要一样,哼哼也没有用……

  为了不让自己的处境太过被动,为了自保也为了保护家人,不得已,李舟仁就和供销社当时还没参加组织的几个同志一起搞了一个自己的组织——“从头越”。“有了组织就有了自己的观点、立场,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就很明确,其实,也就更容易“树敌”和卷入是非的漩涡”。这一介入就不可收拾了,导致后来他被判刑八年,除在治指部、看守所关押一年外,被押送在某农场劳动改造。
  
  劳改期间,李舟仁并没有放弃,也没有被这些从天而降的不幸压垮,而是静下心来劳动、学习和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也逐渐从劳动中获得了属于心灵的宁静和快乐。他先后学会了种菜和扳砖、烧砖、砌砖,尤其是擅长打多孔回风灶。在刑满释放后的前两年,他甚至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手艺挣到了几千块钱,解决了经济上的许多困难,日子过得也比以前要好一些。直到1974年原单位派人四处找他回去上班,恰这时中央下发红头文件彻底替他平反后,他才有了正常人的生活。

     

 


李舟仁在军事体育队留影


  李舟仁与战友合影
  

  60岁创业: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在李舟仁初中母校对面的一石门上写着这么一副对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李舟仁说这句话对他影响非常深远,甚至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最直接的影响是在1989年他成功举办了自己的艺术摄影展,庆贺完60岁生日后,当家人和身边人都以为他会从此逸享天年,过起舒心写意的田园生活时,他却决定,正式下海创业……
  
  李舟仁自从1975年在县委书记的关心下,由澧县供销社调到县文化馆担任摄影专干期间,一年360天他把300天时间放到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上,并拍摄了大量照片,除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外,还于1983年举办了新闻摄影作品展,1985年举办了《老山行》影展,1989年举办了艺术摄影作品展。据统计,到1989年为止,几十年来李舟仁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新闻图片和摄影作品6200多幅,其中600多幅被全国各大型画册选刊,100多幅入选各级影展。《科技示范户》、《村姑》、《赠信物》、《选蛋出口》、《水轮泵电站之夜》等作品曾先后在莫斯科、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展出。由于工作出色摄影任务完成得好,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990年吸收他为会员,1985年腊月24日,他随常德市文联慰问采访组去老山前线,大年三十与战士们一起过春节。
  
  正是由于他在当地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位置,也由于他为地方文化产业作出过非常重大的贡献,在他举办60岁生日时,常德市地区文联以及澧县党、政、军、政协、人大5大家领导才会悉数到场参加。湖南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和中央文化部《群众文化》都先后专题报导过。
  
  可他觉得对自己个人而言,虽然现在衣食无忧,在事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果生命就此就进入等待一把黄土掩埋的轨道,那是他不愿意面对也无法接受的,他总觉得此生如果不经历一次创业,不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再有所作为的话,将是他一生的遗憾。“我要把曾经坐牢和因文化大革命耽搁的时间给补回来!”李舟仁说。
  
  但一开始他遇到的阻力还是不小。身边的人反对道:“你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又不缺钱,实在没必要过那种颠沛流离,东奔西跑的日子了。”李舟仁却笑着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有什么累的呢?”


  李舟仁摄影《兰》

 

   名家李舟仁与他的《名家》杂志
  
  据李舟仁介绍,《名家》(CELEBRITES)是一本在香港和美国注册的国际刊号杂志,有两个编辑部,一个在深圳,另一个在美国,深圳负责国内组稿,美国负责海外组稿,但所有稿件编排、审稿都在深圳。所刊内容是针对全球华人,宣传杰出的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及精英爱国人士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报道国内改革开放成果,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正统思想,架起中国与海外沟通与友谊桥梁的载体,杂志定位为“全球华人自己的刊物”。
  
  《名家》杂志从刚开始发行时的5000册每期到辉煌时期的13万册每期,再到现在的每期发行3万册左右,这一路走来,就像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的GDP从一开始的微弱增长到后来的惊人增长,再到现在的逐年开始降温阶段,李舟仁说这是某一事物在饱和期的自然走向。
  
  《名家》杂志通过专访或发表了金铁霖、袁隆平、陈香梅、宋祖英、吕薇、谭晶、杜耀峰、纪俭、雷洁琼、贺敬之、谭谈、苏丽凰、洛夫、黄剑、龙应台等众多华人世界的优秀文化大家及企业家,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作出的贡献注定是会被许多人铭记的;《名家》免费为爱国将士陈纳德以及众多仁人义士出书,写剧本,弘扬其爱国主义情操的义举也将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写的一笔。

  当谈到当下经营困难,薄利也难销的尴尬局面时,李舟仁还是笑着说: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哪怕不挣钱我也要做。活着总要做点事情,而我,除了文字和摄影,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这就是爱吧!“目前,我个人已出版了长篇小说《风雨人生》、《雷新康摄影作品集》。”
  
  2012年10月,《名家》将举行10周年社庆。李舟仁说,本来应该是在去年底或今年初举行的,但因为一些外在事情的干扰而推迟到了今年。相信,到时候老先生在回忆自己“风雨”一生以及《名家》这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时,一定会感慨颇多,但我也相信,那时的他也一定充盈着幸福,因为在他的一生中,虽然历经磨难,但终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生命,无愧于良心,无愧于“人生”这两个厚重的大字。
  
  在采访临近结束阶段,李舟仁说:我出生时家庭比较贫穷,小时候生活比较拮据,但求学是努力的,参军后工作是刻苦的,文化大革命后工作是出色的,过去交往过的人现在关系保持的也是挺好的。所以,我觉得自己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陕西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王天育在接受采访时说:“李老人老心不老,尽管在古稀之年仍然在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奔波着,通过《名家》杂志的平台展现我们国家优秀人物和优秀文化的风采。老牛亦知韵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最后,我想对李舟仁老人说的是:“其实,您很幸运也很幸福,一辈子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做就是一辈子”。传奇还在继续。
 


李舟仁摄影作品《足音》

 
李舟仁摄影《菊》


    但创业这件事操作起来的确并不是那么简单。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时间中,李舟仁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创业,甚至一度赔光了所有家底,在创业的路上也有过迷茫、困惑、失落、孤独和无助,但经过部队和监狱双重冶炼的他,在人生的风浪里一路飘摇而来的他,硬是凭着自己的钢筋铁骨和过人的意志,也凭着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执著,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2001年创办了《名家》杂志,2012年《名家》杂志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