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资讯 > 广东资讯 > 正文

青海:从濒危物种保护看生态回报

www.cndongbu.cn(2018-04-11)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从打响保卫藏羚羊的第一枪,到青海湖湟鱼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栖息环境。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青海为濒危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安全的栖息环境。多年的保护,身居青海大地的濒危野生物种种群不断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鱼、藏羚羊等明星级物种为代表。这些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加,对维持我省生物多样性,以及我省生态环境的回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年内我省两种濒危物种保护级别降级
 
  典型案例:雪豹入选明星动物,对参与雪豹救护的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而言,不足为奇。去年因雪豹救护事件,齐新章私人微博粉丝量从最初的不足十万猛增到目前的四十多万。
 
  这还得从救护雪豹凌雪说起。去年11月底,凌雪不幸被车撞伤,好心的牧民发现后保住了它的性命。自从凌雪被撞伤后千里送到西宁野生动物园救护那天起,它的伤势牵动着国内外众多网友。后来,凌雪伤情严重,又送到北京治疗。在国内外知名动科专家持刀下,凌雪的手术取得成功。目前,暂在北京动物园疗伤。
 
  凌雪从草原被牧民捡回到北京治疗的过程,在我省野生动物救护历史上鲜见,这充分反映我省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濒危野生动物的关心力度。
 
  保护成效:“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反映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近年来,在三江源保护区内,雪豹无论是数量还是发现地增加都比较明显。种种迹象表明,雪豹频繁现身,说明三江源地区生物数量增加,栖息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反映三江源生态改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基于新的可用数据,从2016年到2017年仅一年时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我国藏羚羊、大熊猫、雪豹三个物种濒危类别“降级”,其中藏羚羊和雪豹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我省。目前,三江源区雪豹数量约在1000只以上,是全球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生态回报:雪豹是草原生态食物链的一环,对维持草原生态平衡起到关键作用。李晓南说,雪豹的增加,意味着与雪豹有关联的动物数量也相应增加。雪豹最爱的美食是岩羊,岩羊多在裸露的岩石地活动,这与雪豹的活动地点一样。岩羊增多的原因,在于保护区草场的禁牧保护,加上牧民放养的羊少了、捕杀的少了,草场空了,岩羊的生存空间大了。如果岩羊数量得不到控制,会破坏草原植被,因此,雪豹的存在,对岩羊是一种威胁,草原的生态系统会得到一种自然的平衡。
 
  湟鱼洄游奇观引发生态旅游热
 
  典型案例: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畅游的精灵……近年来,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闻直播节目连续播出后,将青海湖水、鱼、鸟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以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拍摄画面,展现给全国观众,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央视《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总导演接受采访时说,到青海选择青海湖湟鱼洄游这个主题,是希望通过对湟鱼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省在生态环保方面坚持不懈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并以此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青海湖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保护成效:去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新增近1万吨,增殖放流各类土著鱼类1277万尾。截至目前,青海湖裸鲤总资源量达8万吨,为保护初期的30倍。增殖放流土著鱼类1277万尾,其中青海湖裸鲤1147万尾,花斑裸鲤130万尾。
 
  2017年,我省全面建设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点项目,在继续做好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人工增殖实验站改(扩)建项目和青海湖裸鲤布哈河、黑马河人工增殖实验站项目建设的同时,又投资1000万元,实施青海湖裸鲤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苗种可达2000万尾。同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2017年共办理案件15起,其中行政案件9起,罚款4.7万元。
 
  旅游回报:青海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监测数据显示,自从央视播出《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以来,每年的6月至8月份,社会和新闻媒体对湟鱼的关注度陡然增加,不难看出,这种聚焦式的直播节目,引发的我省旅游热,波及全国各地,对湟鱼的故乡来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提前激活环湖旅游市场。
 
  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为例,自从央视《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节目连续多年播出以来,到刚察旅游的人成倍增长,这是湟鱼带给刚察、包括环湖地区的好处。牧民旦增在县城开了一家宾馆,自从央视连续多年播出湟鱼洄游节目后,前往刚察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他的生意也一年更比一年好。目前,刚察县旅游业以每年35%的增幅提升。每到湟鱼洄游季,记者在沙柳河边看到,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将湟鱼观景台围了个严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专为湟鱼而来。
 
  呵护藏羚羊的世界回报
 
  典型案例:去年,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填补了我省世界遗产空白,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这里完整保存着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
 
  青海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是我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新答卷,在我省世界自然遗产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名誉回报:提到可可西里,很多人就会想到高原精灵藏羚羊,青海在保护藏羚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我省多年保护藏羚羊、可可西里的最好回报。通过可可西里自然遗产世界级名片价值,全方位展现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有利于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青海的整体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青海走向世界之路。(赵俊杰)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