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宁夏实施“四大提升行动” 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www.cndongbu.cn(2021-08-14)来源:西部新闻网
住进罗成俊家的民宿小院,连吃带住每人每天仅需要120元钱,还能享受5家民宿小院美景——旅游性价比那叫一个高。
今年7月,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完成新一轮旅游改造后,添了嶙峋怪石,多了飞瀑流水,加了木制摇椅……让民宿家家有特色。这还不算,罗成俊和前后4户民宿的院墙也被打通,连为共享庭院,让游客能到更多农院流连。
5户人家相约,客人的食宿各家管各家的,但院落是相互敞开的。永新村村民“更新换代”后的院落。
走进5户之一的李文彬家,前半部分为私家庭院,是他们一家和客人们的专属区域,有主客厨房、主客卧房,小院中还搭有凉亭,亭子里放着枸杞、黄花菜、玫瑰酱等土特产供游客选购。
再往前走,就进入李文彬家的共享庭院,水池上面悬着一盏茶壶,流水不断,向下面的茶杯倾泻而去,激起朵朵水花。一旁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为院子里洒下片片清凉。小院里还建有观景台,约莫两层楼高。向南出发,一路畅通无阻,可以欣赏其他4户院景。
“这样公私很分明。”李文彬说,私家庭院保证了客人们的私密空间,共享庭院丰富了客人们的旅游体验。
以包括共享庭院在内的旅游改造为卖点,永新村迎来大批游客预订。虽说受疫情影响,村里暂时不接待宁夏以外游客,但还是收到9户区内家庭民宿预订,近30号人要在这个周末前来度假。
原生态,是永新村吸引游客的一张王牌。拿最受游客欢迎的“永兴牛排”来说吧,用的就是本村当天现宰的肉牛,吃着特别新鲜。“一斤牛排卖到了68块钱。”李文彬说,牛排、羊羔肉、土鸡是村里的三道招牌农家菜,虽说单独收费,但还是挡不住游客们的消费热情。
除了本村食宿美景,永新村还充分利用周边的罗山葡萄园、酒庄、移民旧址等旅游资源,让游客留得更久。目前,村里谋划开发村郊一处天然湖,增加新的旅游景点。
不久前,永新村还举办了一场为期20天的技能培训,请来银川的老师培训民宿经营者厨艺和手工艺。“拌面、凉菜这些家常饭咱都会做,但培训后就做得更地道了。”村民李学兰说,这样的培训每年都有一两次,都是公益性质的,让他们学到不少新理念新手艺。
2018年,永新村开始发展民宿产业,历经三轮改造提升,如今已经发展到60家,还建起游客集散中心。今年以来,全村民宿收入80余万元。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民宿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党硕 摄
永新村是一个移民村,说起在新家园的20多年生活变迁,李学兰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三代了,还建起了民宿。如今,她家民宿、养殖、务工多点开花,年收入轻松过10万元,高质量脱贫。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后,村风也越来越文明。永新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六个先锋”示范户和“最美庭院”评比,设立“积分超市”带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李文彬说,通过一系列文明实践,永新村不仅让外地游客更向往,更成为乡亲们珍视的幸福家园。
2020年,永新村外出务工900余人次,村里还有50多辆大车在外跑运输,种植枸杞600余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85元。今年,村里制定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5%的发展目标。“有党和政府支持,加上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我看行!”李文彬说。(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实习生 彭 斌 文/图)
盐池:民生提质为幸福加码
时下的盐池县惠安堡镇大坝村,菜农们晾晒、烘干黄花菜忙得不可开交。“今年鲜菜每公斤收购价五六元,干菜每公斤44元,每亩比去年增收三四千元。”大坝村村委会主任王建智说,全村黄花菜种植高达4900亩,很多菜农今年实现增收翻番。
今年,盐池县突出抓好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不断夯实全面奔小康的底气和信心。滩羊、黄花菜、小杂粮、牧草产业已成为盐池县的脱贫致富主要产业。2020年,全县滩羊饲养量达到320万只,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11.7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4.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滩羊产业。盐池县惠安堡镇大坝村的菜农们正在采摘黄花菜。宁夏日报记者 蒲利宏 摄
盐池县先后建成惠安堡镇惠苑、花马池镇北塘等22个移民村,配套建设水、电、路、通信、防洪、污水管网及卫生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500户47555人,移民生活、就医、就学更方便快捷。实施壮大村集体增收项目12个,移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以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复转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为重点,发展了近2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鼓励每名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5至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盐池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张永胜介绍,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创业带动模式,共培育龙头企业18家,建成养殖基地326个。
“十三五”期间,该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27元和13163元,年均增长8.2%和11.4%;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0.2万人次。2020年,全县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2.3元,同比增长18.8%。
对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困难儿童每年资助1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和残疾儿童每年按1500元标准免除保教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最高补助1250元……目前盐池县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保障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不因经济原因被阻挡在校门外。
该县先后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光纤进校园、百兆到桌面,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县教师和学生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开通率均达到100%。随着“互联网+教育”全面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
“通过在县医院建立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六大中心,远程视频门诊、视频查房两大通道,构建县乡村一体化诊断、治疗、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互联网+医疗’零距离服务基层群众。”盐池县人民医院负责人说,目前48个家庭医生团队共开展健康咨询4.2万余人次,上门巡诊1.2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今年,该县实行“县领导+责任单位”包抓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22个移民村的产业、就业、社会融入等工作。重点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就业帮扶、后续产业扶持等39个项目,不断为民生提质、为幸福加码。(宁夏日报记者 蒲利宏)
中宁:延伸产业链奏响富民曲
8月11日,在中宁县大战场镇宽口井生态移民标准化示范枸杞基地,李雪正带着10余个移民在枸杞地里除草、剪枝。
今年30多岁的李雪是宽口井移民区宁原村村民,从海原县曹洼乡搬迁到这里已有9年了。刚搬迁来时,6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全家生活困难,她四处打零工。“自枸杞基地建成后,我在基地就能打工挣钱,经过培训还成了一名劳务经纪人,带领本村的几十名妇女在基地一起务工增收。”李雪说。中宁县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增收。宁夏日报记者 杨志挺 摄
宽口井示范枸杞基地共计流转大战场镇宁原、杞海两个移民村村民土地7250亩,涉及搬迁移民1665户8448人。2019年,中宁县枸杞集团在宽口井枸杞基地扩展了基地种植面积,更新了枸杞品种,目前共栽植枸杞159万余株。
“两个村的移民群众就近在基地务工,采摘季有些移民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公司年可带动10万人次的群众增收,全年发放劳务费用达1300余万元。”基地负责人陈江涛说。
中宁县坚持把劳务产业作为移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依托13个就业产业示范基地、11个就业车间,吸纳8464名移民就地就近务工。面向移民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018人,实现了就业困难移民脱贫户兜底就业。预计到年底,55229名政策性移民人均来自务工的收入达7320元。
太阳梁乡新海村村民田世强家有3口人,过去在海原老家种植小麦等作物,收入微薄,年收入不足500元。今年,他贷款5万元,投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购买了5头奶牛,由企业托管养殖。田世强算了笔账,1头奶牛年分红2800元,1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全家年收入能达6万多元。
和田世强一样,太阳梁乡有2812户“十二五”移民成了“甩手掌柜”,他们通过贷款,投资托管奶牛实现了增收。
中宁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利用现有喊叫水乡、徐套乡、大战场镇、太阳梁乡移民区5个万头肉牛场和建设改造的3个5000头肉牛养殖场,全力打造“移民托管肉牛养殖基地”。创新性实施“联合党支部+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银行+农户”五联模式,巧用金融杠杆,把移民群众无缝隙嵌入产业链、利益链,实现产业有发展、企业有利润、移民和村集体有收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宁县肉牛、奶牛托管资金累计达5.3亿元,受益脱贫户和移民共计9577户3.79万人,参与托管养殖的移民收益达6704万元,人均年增收1769元。预计到年底,移民地区新增肉牛存栏3.5万头,牛存栏将达到5.6万头,移民人均来自牛产业的收入将达到2025元。
“我们以大战场、恩和、太阳梁、徐套、喊叫水等乡镇为重点,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档’,统筹推进,带动移民生活水平同步提升,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从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确保移民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中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日报记者 杨志挺)
原隆村:兼具“颜值”与“内涵”
“村上给每家大门前新砌了小花池,趁着早晨天气凉快,我把地整一整,种上些花草,让门前美起来。”8月11日,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1组村民慧根香说。
今年,原隆村聚焦做好脱贫攻坚的“接力赛”和移民搬迁的“后半篇”,高站位、高标准制定了《原隆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和《原隆村庭院整治指导细则》,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做到“一宅一策、一巷一景”,既要让群众能致富,也要让群众生活美,确保美丽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从4月开始,原隆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通过给环境“洗脸”、为素质“洗礼”、对产业“洗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移民致富提升的现实之需,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白墙青瓦配朱红色大门,路边杨柳随风摆动。走进村民刘巧兰家小院,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小院一角的地里种着黄瓜、豆角等蔬菜,夹竹桃、大丽花、牵牛花围绕四周,显示着勃勃生机。
2组巷道正在进行裸露土地硬化,村民们忙着铺道砖、砌树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村民共出义务工8000余人次。”原隆村党委书记杨青说。
原隆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治理等相结合,建立人居环境信息资源库;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组定期开展环境整治观摩评比;评选星级文明户598户、文明家庭20户、移风易俗示范户13户,兑现环境卫生“积分制”奖励累计23.55万元;改造文化活动广场2个,安装健身器材100余件,彩绘文化墙2000平方米。
“整治巷子、清理院子、打扫屋子已成为原隆村村民的自觉行为,群众参与热情很高,形成了‘积分制’激励、‘网格化’监管、‘门前三包’等机制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常态化。下一步计划引进企业在原隆村建民宿,促进环境整治提档升级。通过不断改造完善基础设施,融入健身、娱乐和文化等元素,力争将原隆村打造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闽宁镇党委负责人说。(宁夏日报记者 贾莉 实习生 马磊)
弘德村:不忘初心勇担当
今年,是刘克瑞一家搬到弘德村的第10个年头。
来到这个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移民新村后,一家人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最近他家又是“牛”事连连。
前不久,刘克瑞家有头牛出栏,卖了1.4万元。这还不算,母牛下了头小公牛后,又怀上了胎。
除了家里的牛,刘克瑞还在村郊的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入股养牛,去年分红2.3万元。眼下,肉牛养殖园区二期工程也已竣工,设计存栏量增加到7000头。刘克瑞说,今年他拿出23万元入股养牛,年底分红会更多。
去年以来,污水管网、“飞地”养殖园区二期、主干道路提升改造、村庄绿化、人居环境提升等22个项目纷纷落地弘德村。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党硕 摄
短短一年时间,弘德村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真应了“好日子还在后头”这句话。就拿厕所改造来说吧,全村户户都建起了水冲式厕所,土厕成为历史。刘克瑞家还特意修了两间水厕,分男厕和女厕。“外面来的客人多,有男有女,这样上厕所就方便了。”刘克瑞老伴笑着说。
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老家时,刘克瑞一家住的是土房,用的是土厕。2012年搬迁前,妻子和女儿站在土院里留下一张合影,母女身上还沾了不少尘土。那时候,一家人在旱田里刨食,又没条件洗澡,沾尘带土是必然。
搬到弘德村后,刘克瑞把分给家里的3亩3分地流转给了当地农业公司,开始专心务工。最近,他干起了看工地的公益岗工作,妻子在自家小院开起了茶社,儿子到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开车,儿媳在村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当讲解员。新工作让他们很少被尘土沾染,再说家里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又入了户,洗澡方便得很。
弘德村大规模立新时,又不忘“建旧”。在刘克瑞家斜对门,有一座刚落成的“故园”:旧门、土房、土院,都是按照在老家住时的家居仿建而成。院子里还放着瓮、筐、门等家什,这些是村民捐的,都是在老家用过的什物。(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实习生 彭斌)
红寺堡:携手同行共奋进
今年以来,吴忠市红寺堡区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全力实施“四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8月11日,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年轻的刘志海操作挖机将饲料一一投进肉牛食槽。不一会儿,空气中弥漫起浓郁的发酵酸味,草屑也随风漫天飞舞起来。
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坐落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郊的山上,刘志海就是弘德村人。作为司机,他负责驾驶园区各种大型机器,月工资45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
记者采访得知,弘德村和邻近的同原村的乡亲们在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入股养牛,今年6月一次性分红760万元。其中,刘志海一家就分了2.3万元。
刘志海说,在养殖园区他们家有股份,自己又是工人,算是挣了两份钱。
除了养殖业,弘德村还利用毗邻弘德工业园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务工产业。“和固原老家比,这边的工好打多了!”村民刘克功骑着电动车上班,5分钟就能到纺织厂。
2020年,弘德村人均收入达10686元。村里还建起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舞台广场、便民卫生院,村组路网、宽带网络、通信信号、广播电视全覆盖,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养老保险。
解决了产业、就业问题,大幅提升了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新家园的巨大向心力让移民们牢牢扎根。村民王锁琴搬到弘德村9年间,只回了一趟宁南山区老家,还是为父亲扫墓。她说,丈夫在红寺堡镇打工,一个月能挣7000元。她在村里打零工,一天能挣130元。
弘德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红寺堡诸多移民村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红寺堡区建成2条年产3000吨枸杞原浆生产线、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万吨深加工生产线、万头肉牛养殖园区等项目,加快推进百万只滩羊产业生态智慧园区、肉牛滩羊“出村入园”等项目建设。目前,高效种养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已达60%以上,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5.3%。
今年上半年,红寺堡区新增城镇就业772人,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在最近的枸杞、黄花菜采摘期间季节性用工中,以上两项就吸纳用工近10万人次,带来直接收益1.7亿多元。目前,红寺堡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即将投入使用的红寺堡区弘德希望小学。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党硕 摄
红寺堡区新建高级中学、五中、六小和弘德希望小学,与吉林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开展教学教研交流、校地共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挂牌成立医疗健康总院,先后与福建惠安医院、上海六院等开展对口协作,建成远程心电、影像、检验“三大中心”,推行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分级诊疗等制度。
收入提高了,公共服务上去了,红寺堡区23.5万移民过上了高品质生活。
在弘德村,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小学教学设施完善,开通了到县城的公交线路,又建成标准化足球场……钱包鼓起来后,乡亲们日子越过越滋润,也有了闲情逸致,三五人结伴到刘克瑞家开的茶社去消遣。他们喝着八宝茶,相互拉家常,享受着新生活。
茶社西墙上,挂着一块遒劲的毛笔条幅:好日子还在后头。这是美好祝福,更是殷殷嘱托。(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实习生 彭斌)
隆德:同心共筑新生活
初秋,隆德县沙塘镇清泉村,杜彩霞老人家的院子里,绿植繁茂,院子中间的太阳能灶上放着的水壶正冒着热气。
崎岖的山路、缺水的困境已成为杜彩霞的记忆。如今,杜彩霞老人子女都已成家,“有时候感觉现在的生活比城里还好。”她和老伴儿除了带小孙子,得空还能就近在六盘山工业园区的一家粉丝厂打工,补贴家用。
今年以来,隆德县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细化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具体任务,解决移民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全县开展“点对点”就业技能培训1570人,转移就业3529人。生态移民实现致富产业全覆盖,移民户户均至少1人稳定就业。妙手生花。
在隆德老巷子里,不时有前来避暑观光的游客、写生的美院学生。剪纸非遗传承人杨国权的乡情剪纸工作室和农家乐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剪纸工作室里,他忙着接待购买剪纸的游客,妻子则在后院农家乐忙活,三三两两的食客品尝着隆德暖锅。“苦日子、穷日子早翻篇了。”吃上“旅游饭”的杨国权颇感满足,“赶上了好时候,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作为隆德县城乡结合的众创增收平台,老巷子文化旅游就业创业孵化园集文化旅游、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产品销售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旅游+乡村振兴、旅游+创业就业”的创业富民的新路子。园区涵盖红崖村一组111户,现有劳动力246人,入驻创业实体43家吸纳就业310人。
今年,隆德县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和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上半年,隆德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023.1元,增长1445.6元,增速12.5%。杨国权和他的剪纸工作室。
走进隆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综合楼迁建项目工地,机器轰鸣。据悉,新建的实验综合楼规划建筑面积2445.68平方米,建设微生物实验室、HIV检测室等功能室及附属设施,配备相应实验设备,提升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增强对重大疫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能力和对生化恐怖事件的应对能力。
隆德县在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中,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工程,促进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
在2021年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选拔中,隆德县第一小学的张轩、柳岳、赵亚璇、赵静茹4名队员入选了最佳阵容。他们将代表宁夏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选拔以及全国总决赛。“隆德县在全区第一个率先实行体教融合1+1+X,1分别是县级项目篮球和校级项目足球,X为自选项,可以是跳绳、羽毛球、排球等等。”隆德县教育体育局体育中心副主任王小强介绍说,在全县大力推行“1+1+X”体育运动技能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制积分制篮球、足球片区、县级联赛机制,这个“X”可以包含舞狮、社火等具有地方特色运动项目。
在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中,隆德县落实深化体教融合,确保学生每天阳光体育活动达到1小时以上。(宁夏日报记者 何耐江 文/图)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在指导残疾人使用康复器材。宁夏日报记者 王洋 摄
短评:
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
一排排红瓦灰墙的民宿整齐排列,“智慧民宿”“共享庭院”让永新村农家小院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黄瓜、西红柿在温棚里生长,成为最美的画卷;弘德希望小学综合楼、教学楼全面竣工,9月即将正式开学,创造了百姓最满意的速度;弘德村村民刘克瑞家,变成了网红打卡地、盖起了茶馆,端端正正挂在墙上那幅“更好日子还在后头”的字画,是百姓对好日子最真切的期望……
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座座堡垒的攻克、一道道难题的解决,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百姓致富的愿望有多强烈,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有多坚定,更打开了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进入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期待、新愿景落细落实到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上。
“四大提升行动”干得怎么样、成效好不好,考验的是责任,检测的是能力,体现的是担当。全区党员干部惟有大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人民至上的情怀、只争朝夕的劲头、真抓实干的作风,下功夫培育壮大产业、提高居民收入、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切实把“四大提升行动”实施好,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扑下身子、甩开膀子,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奏响高质高效、宜居宜业、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曲”,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在加快先行区建设、美丽新宁夏建设中,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周一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