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我省组织力量对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进行了摸底调查,全面掌握贫困县(区)所辖行政村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区位交通、旅游发展潜力等情况,在全省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筛选确定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1182个,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14201户、贫困人口462317人。在此基础上,确定464个贫困村作为国家和省上旅游扶贫重点村,建立起旅游扶贫建档立卡户的台账和档案,确保了旅游扶贫精准到村、精准到户。
富裕了乡民:旅游扶贫促进了群众增收脱贫,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302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增长38%,带动225万农民受益,贫困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占贫困村从业总人数的30%。
美丽了乡貌:通过旅游扶贫,将美丽乡村与专业旅游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方面的项目资金,集中实施水、电、路、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了民居、厕所、环卫等设施改造,促进了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
开发了乡宝:随着全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聚集到乡村旅游开发,成为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交通、兴办旅游餐饮、加工小型食品、制作纪念品,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接待、土特产品种植与加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留住了乡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蕴含的生态美景、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价值得以体现和开发,使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俗民居、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发展,使当地农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巨大价值,感受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动实现乡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
文明了乡风:通过旅游扶贫,农村的封闭和禁锢被彻底打破,贫困群众在参与旅游中接受新思想、养成好习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热情。随着旅游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大量涌入,村民思想解放了,认识提高了,眼界宽广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形成了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