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体育资讯 > 正文

王励勤见证中国体育40年 儿时条件艰苦地下室练球

www.cndongbu.cn(2018-12-24)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人物小传:

王励勤,1978年6月出生,上海人。6岁开始打乒乓球,13岁进入上海队,15岁入选国家二队,17岁进入国家一队。

王励勤是右手横拍球员,弧旋球速度快,力量大,技术全面,综合能力强。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奥运会、世乒赛等多次夺冠,曾连续26个月世界排名第一,为中国乒乓球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4年退役后,转入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工作,2018年4月,出任上海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

王励勤的乒乓之路,恰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他的奋斗故事,正是中国体育事业40年进阶的一个缩影。未来的日子,在新的岗位,王励勤,请继续加油!

1978年,我在上海出生,还在幼儿园的时候,闸北区少体校来选苗子,教练感觉我比较灵活、反应快,问我愿不愿意打乒乓球,我说挺喜欢的,就这样被选中了。我父母都不从事体育工作,就是那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个时候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少体校时,我们在地下室训练,地下室层高很低,高球根本打不起来,球拍上的胶皮常常打到没有摩擦力还在用,教练给我换上一块新胶皮,我会开心好几天。1991年,我13岁,进入上海队,训练场地在万体馆副馆,条件好了一些,我们在两个排球馆中间的过道厅里训练。尽管条件艰苦,但所有的队员都很拼。

基层业余体校有一批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教练员。我的启蒙教练沈益明就是其中之一,对我影响很大。他对我要求十分严格,为我在日后的水平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进入上海队以后,他还时常提醒我,要只争朝夕,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国家队,这样才有机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为国争光。这就是当时的环境,硬件条件有限,但每个人都为了乒乓球事业,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更是丝毫不敢松懈,奋勇拼搏。1993年我入选了国家二队,两年后进入国家一队。

这期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速度很快,我小时候那样的艰苦条件已不复存在。2002年,上海乒乓球队搬进了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训练馆的一层是体能训练馆,二层是乒乓馆,训练空间宽敞明亮,队员的服装、器材都配备得很齐全。现在训练条件更加完备了,除了训练团队之外,还有专业的后勤、科研、医疗保障队伍。

参加了那么多比赛,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上海世乒赛。因为国家男乒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在国际大赛上错失男单冠军,对当时整个国家男乒来说,夺冠目标非常坚定,但也压力巨大。由于比赛在上海承办,给了国乒很大信心,最终,我和马琳会师决赛,拿到了自己第二个世乒赛男单冠军,为上海承办的世乒赛画上圆满的句号。现在回忆,当时的上海世乒赛,无论从赛事的组织策划还是服务保障,都被国际乒联和中外友人认为是最好的一届,上海承办的国际赛事再次得到了肯定。

退役后,我们这一批运动员先后转型,我则是一直从事管理岗位。目前,我到上海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工作,我特别希望在竞技体育方面上海能够继续在国内发挥引领作用。中国体育正在迈入新时代,上海已经进入从“小体育”到“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的转变,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进程。今天,互联网技术让体育变得更加亲民,运动员和球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很多球员都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分享赛事背后的故事,宣传乒乓文化、传播正能量。体育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这代运动员是上海乒乓球精神和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去传播乒乓球的精神和文化,接力棒一代交给一代,这样才能把上海的乒乓球事业越做越好,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张爱鑫】


编辑:西部新闻网编辑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