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记者 叶子)西安市委党校73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上书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国引发出一场《出师表》去与留的讨论。胡觉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老人为什么要和《出师表》、诸葛亮过不去?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记者专访了身陷争议漩涡中的胡觉照,与其进行了对话。
我被人“骂翻了天”
记者:胡老师,您主张撤出《出师表》,大多数人不赞成您的观点。您对此如何评论?
胡觉照:您说的大多数不赞成,其实是个客气的说法。我是被人“骂翻了天”。我们学校也收到不少的电话,询问西安市委党校究竟有没有我这么个人?代不代表学校的观点?4月15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表示,这件事有点个人炒作的味道。4月29日,湖北省襄樊市委宣传部对新民网表示,他们认为我不是研究诸葛亮的权威,在华人世界对诸葛亮的评价并没有改变,襄樊仍将坚持对诸葛亮的评价,将继续宣传和纪念诸葛亮。
历史学教授胡觉照
记者:学校怎么说?
胡觉照:学校说我已经退休,发表学术研究观点是个人的自由。
记者:被人“骂翻天”,您的生活受到影响了吗?
胡觉照: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我提出的新观点触及到大多人脑海里固有的概念,他们一时无法接受,但我不会因为一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或是被人“骂翻天”就改变自己的论点。
记者:如果您关于撤换《出师表》的论点是正确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
胡觉照:做学问不是选总统。没有多数少数的概念,只有对错的概念。
记者:大多数人对《出师表》都很喜欢,你为何要唱“反调”?
胡觉照:诸葛亮是个散文大家,所写的《出师表》文采飞扬。文采好,不等于什么都好。当然,《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等观点是应当接受的。《出师表》置民众倒悬于内战水火,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愿望于不顾,置己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国家利益于不顾,只是从报答刘姓皇帝的隆恩出发,就要将整个蜀国民众再次拖入毫无胜利可能的内战之中,因为文采好就可以接受吗?五次北伐的实践不仅证明诸葛亮缺乏军事谋略,更证明了《出师表》的指导思想完全错了。这样的文章,值得追捧吗?
许多人存在“惰性思维”
记者:《信息时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76.87%的人认为《出师表》只是一篇文章,学生学习的是文章词句,仅凭一篇文章也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因此不应当撤出语文课本。我们也组织了调查,调查结果与上述结果大体相同。许多老师和学生说,他们没有感觉到自己“受害”。对此你如何评价?
胡觉照:我认为许多人没有读过《三国志》等历史史料,对历史的真相不明了,被《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虚构历史”忽悠了。从宋代起,《出师表》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延续至今。孟子的民本思想,并不是历代统治者实心实意尊奉的。他们更多强调的是“忠君”。许多人身受其害而不知道受害。问题在于,许多人存在“惰性思维”,没有养成“存疑”的求学习惯。
您为什么和诸葛亮过不去?
记者:听说您还要提出撤出诸葛亮的《隆中对》,研究这么多年三国史,为什么一味地和诸葛亮过不去?
胡觉照:我要强调的是,和华歆相反,诸葛亮的核心是缺乏民本思想。他三番五次发动对魏国的进攻,为的是报答刘备对他个人的知遇之恩。他视民众如敝屣,民众及其民众的子孙后代为什么要为其大唱赞歌呢?
记者:众人皆醉你独醒,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因为您钻牛角尖导致想法不同?
胡觉照:做史学研究应该有史疑精神,经常进行反向思维,否则难以区分历史资料的真伪。我提出撤《出师表》和《隆中对》,是因为它有问题。我这个人不愿“装糊涂”。
对于一个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价值。如果思想上是错误的,艺术价值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一篇文章显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但它既然包含不健康的内容,学生当然潜移默化地会受影响。
记者:很多人怀疑您这是在自我炒作?
胡觉照:(哈哈大笑)我都是“闲云野鹤”了,有这个必要吗?当初也是我的朋友告诉媒体这个事,我想既然媒体感兴趣,说说无妨,没有想到报道引起的争论会这样大。退一万步讲,即使是炒作,也比炒作那些无聊的绯闻逸事强得多。让大家议论一段历史,查阅有关的资料,仔细思考,磨砺理性思维,有何不好!
记者:教育部至今给你回信了没有?
胡觉照:没有。
记者:您有什么打算?
胡觉照:我想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继续研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