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文化战线好戏连台

www.cndongbu.cn(2008-12-05)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用心提升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年我省文化战线好戏连台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不久前,创新修排后的舞剧《丝路花雨》赴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一连五场,场场爆满,不息的掌声传递出观众29年未曾中断的“丝路花雨”情结。

  《丝路花雨》的诞生曾经改写了中国民族舞剧的历史,绽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另一朵奇葩———《读者》杂志,则书写了中国期刊业的一个个奇迹。

  “丝路”成思路,“花雨”成话语,继《丝路花雨》、《读者》后,舞剧《大梦敦煌》等一部部好戏、一个个品牌相继走出甘肃、走出国门,成为甘肃“软实力”的标志。

  《丝路花雨》成经典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全国。《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

  《丝路花雨》的“美”震惊了世人,一个新的舞派———敦煌舞也由此诞生。这个从莫高窟壁画中走下来的舞剧,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之前从未领略过的舞姿:琵琶舞、绣花舞、盘上舞等等,这些后来被公认为“敦煌舞”的代表性舞段,而“琵琶舞”里的“反弹琵琶”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经典标志,继而成为一个超越舞蹈专业的经典名词。

  以和平、友谊为主题的《丝路花雨》讲述了画工神笔张及其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思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出奇,但因其尽情歌颂了丝绸之路上中外人民连绵不绝的珍贵友谊、树立起神笔张与英娘的善良坚强形象,反映出盛唐时代繁荣兴旺的社会风貌而备受赞誉。29年演出1500多场,场场令人赞叹不已。2005年,《丝路花雨》凭借“演出年轮、场次最多”,成为“中国舞剧之最”。

  创作者在创排《丝路花雨》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不要跟在人家的后面。”甘肃人的创新气派在《丝路花雨》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使人们受到了巨大启示:一个敦煌引出一个新舞派、一幅壁画引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英娘,那么上下五千年,文艺创作的题材有多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再次开掘从此拉开了新的序幕。

  《丝路花雨》成了一个符号,却不愿成为一个标本。为使《丝路花雨》这部经典舞剧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2008年,由甘肃省歌舞团更名的甘肃省歌舞剧院以献礼奥运为契机,组织力量对《丝路花雨》进行了创新修排。修排后的《丝路花雨》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主体结构、人物及人物关系、音乐主旋律以及敦煌舞的特色风格。奥运会开幕前夕,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全新面貌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受到了新老观众的热烈追捧。

  70岁的朱理轩是《丝路花雨》的铁杆戏迷,自从1979年第一次看过《丝路花雨》之后,就深深地迷上了。每次《丝路花雨》去北京,朱理轩不但自己看,还买票组织家人朋友看,《丝路花雨》的“美不胜收”,他要与人分享。朱理轩收藏有《丝路花雨》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剧照、海报、新闻报道,并认认真真装订成册。得知《丝路花雨》参加奥运演出,朱理轩再次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买了票,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没有让他失望,他说:“简直是想象不到的耳目一新,这部戏像个万花筒,稍微一动,就能给人惊喜。”

  经典的魅力正在于此:历久弥新、永葆活力。

  《读者》杂志创奇迹

  1981年4月,一本48页、定价3角、名为《读者文摘》的杂志面世。27年后,这本首期印数只有两万册的杂志,在更名为《读者》后,成为亚洲第一大刊,月发行量曾突破千万大关,创下中国期刊史上的奇迹。

  与《丝路花雨》的诞生一样,《读者》能够在西北兰州问世,同样是一种创新之举。

  《读者》的创始人胡亚权、郑元绪在办刊之初,曾经为处在内陆的甘肃原创水平弱、信息不够灵、办期刊没有优势而苦恼,最终他们想到办文摘这条路子。

  当时的文摘类杂志并不多,但其他杂志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读者》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高品位高质量,不媚俗不猎奇。

  这条路找准了,27年间,《读者》的月发行量从两万册攀升至1003万册的历史最高水平,品牌价值升至36亿元,并仍以每年几千万元的涨幅攀升,商务部将其作为全国唯一知名文化品牌并为其设立品牌地标……稳坐亚洲期刊头把交椅的《读者》杂志,不但自身继续书写着中国期刊界的奇迹,在其带动下,昔日的《读者》一棵树,今日已成长为一片期刊林:《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原创版、《读者欣赏》、《读者》繁体字版、《读者》大字版……

  27年,以温情和人性见长,善于挖掘小人物背后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读者》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无数华人被它打动。这份全部刊登短小的、抒情的,可以称为美文的杂志,不想迎合什么,也不企图征服什么,而是以随风潜入夜般的甘露,进入读者的心田,获得了长长久久的畅销。

  人们说《读者》是个奇迹,创始人胡亚权最清楚奇迹因何而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本刊物,这是确定无疑的。《读者》在改革开放之初诞生,生逢其时;《读者》吸引千万读者认同,喜逢挚友;《读者》还以自己固有的气质成长着,性格鲜明。这三点,可视为《读者》取得成功的根本理由。”

  《大梦敦煌》闯市场

  今年4月24日,是兰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首演8周年的纪念日。问世8年,《大梦敦煌》演出500余场,足迹遍布国内大多省区市,并远涉重洋,先后在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演出,创出了一片海外大市场。

  8年前,兰州歌舞剧院还叫兰州市歌舞团,是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小团,没有办公场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敦煌题材剧目上有一些探索经验后,这个市级小团想排个“大戏”。于是五上敦煌,六易其稿,终于在2000年春天,创排出四幕舞剧《大梦敦煌》。这部戏将甘肃著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演绎了画工莫高与大将军女儿月牙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大梦敦煌》精致大气,剧情、音乐、舞蹈无不令人回味。2000年,在中国剧院一亮相,当即惊艳全场。此后,接连斩获中国舞蹈“荷花杯”舞剧银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大奖。

  但仅凭戏好,很难在市场上走得一帆风顺。尽管国外演出公司纷纷看好《大梦敦煌》,但看到180人的演出队伍和庞大的舞美设施,又纷纷打了退堂鼓。兰州歌舞剧院决定自己运作,付钱让洋演出商为自己打工。

  这样的胆识再次展示出甘肃人的魄力,至今,《大梦敦煌》已成功打入海外主流文化市场,反响热烈。能独自将海外市场做得如此红红火火,兰州歌舞剧院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国内艺术院团中也拔了头筹。《大梦敦煌》艺术总监苏孝林说:“我们的目标是,5年从欧洲市场挣回6000万人民币。”

  去年年底,舞剧《大梦敦煌》与《读者》杂志海外版一同被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读者》杂志社和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目录。

  敦煌不再只属于甘肃,《读者》也不再只属于兰州,它们和30年来诞生在甘肃大地上的一个个文化品牌一起,共同成为中国的文化品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责任编辑:陈瑜)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