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石岗述说无字碑之谜

www.cndongbu.cn(2010-06-22)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她是一位普通的女人,是谁促使她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她是一位母亲,是什么力量促使她接二连三地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收养一个个奸夫情夫,成为千百年来备受指责的女人,她杀害一个个权贵大臣和皇亲国戚,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传说她是“玉面狐狸”转世,她究竟是人是妖?

 石岗述说无字碑之谜

  

  梁山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梁山变成一座备受世人关注的山峰。

  中国中世纪最强大的帝国——大唐帝国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被安葬在这里,

  从此,这里被称为乾陵。

  残阳如血,衬托出高大巍峨的梁山主峰,乾陵像一个巨大的美人,横卧在西地平线上。

  由于大唐帝国的强盛和女皇武则天那扑溯迷离、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使乾陵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一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显示着昔日大唐帝国的强大和已经远去了的皇家威仪。

  在乾陵神道的正前方,并列矗立着两通石碑,一通是唐高宗李治的墓碑,称为“述圣纪碑”,又称七节碑,“七节”是指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高宗的继任者用这些闪闪发光的星体,来象征这位大唐帝国第三代皇帝的功业光照天下。

  述圣记碑上密密麻麻篆刻着由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起草的歌颂唐高宗生前文功武治的华丽文字。碑文共计有8000字。

  另一通是武则天的墓碑,与中国所有其他墓碑截然不同的是,武则天的墓碑上最初没有刻一个字的碑文,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称为无字碑。

  墓碑高7.56米,宽2.1米,厚1.649米,重98.84吨,碑顶呈圆形,无字碑碑顶刻有八条相互绕缠的螭首,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样子酷似蛟龙,用来装饰碑头,以显示皇家的威仪。
                                       

  无字碑碑侧线雕大云龙纹,其意为皇帝功高德大。无字碑碑座阳面线刻《狮子图》,图中一只雄狮昂首怒目,雄视远方,一匹骏马屈蹄俯首,神态安详。整个石碑用一块巨石雕刻而成,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现在,墓碑上留下的文字,大多是宋金以后文人墨客游览乾陵时留下的字迹。

  武则天的墓碑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通无字碑,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和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样,都是在以男权为核心的中世纪里备受世人关注和责难的人物。她们一方面得到史学家和后人的喝彩,另一方面又被史书描绘成集专横、淫荡、无视传统秩序为一体的专制统治者。武则天这位生前曾在世界东方最大的国家不断制造悬念的女人,死后又给这块土地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之谜。千百年来,关于无字碑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些学者认为,武则天生前罪恶昭彰,使他的后代无法给她树碑立传。武则天一次次残害他的亲人,杀害朝中大臣,人们对这样一位暴君无话可说,只能给她立一块无字的石碑。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还是有很大发展的。当年,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武则天立无字碑,其意是,她的功业很大,是用文字难以记述的,所以立无字碑。无字碑的意思是,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那么,武则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人们应该怎样破解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虽然已经走入了历史的烟尘,但是,作为世界东方第一大国惟一的一位女皇,她留下的千古之谜永远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感兴趣的话题。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姓武,名,生于公元624年,死于公元705年。大唐并州文水县人。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文水县人。”

  公元624年,也就在大唐帝国建国第七年,工部尚书、利州都督武士约的妻子杨氏生下了一个女孩。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平平常常的女孩,以后成为在中国7世纪后期直到8世纪前期一个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

  《旧唐书》中曾记载了一段关于武华姑的神话,据说在武士约任利州都督的时候,唐初著名的术士袁天罡曾到过利州,也曾给武华姑相过面。当时,武华姑尚在襁褓之中,还是一个不足百日的婴儿,袁天罡看见武华姑,大吃一惊,他说“此郎君睛凤颈,日角龙颜,乃伏羲之相,长相非凡,是贵人中最尊贵的,若是女子,日后将成为天下之主。”这个神话虽出自正史和许多有关相术的书籍,但是,在专门记载袁天罡事迹的《袁天罡外传》中却没有记载,所以,这个神话的真实性,就被后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关于武则天准确的出生地点,多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难下结论的一个话题,

  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出生在大唐并州文水,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在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女皇儿时的许多传说;另一种说法是女皇出生在大唐利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在这里,和武则天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遗迹随处可见;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出生在大唐的首都长安。这三种说法各有自己的论据,很难得出定论。

  

  那么,武则天的真实姓名叫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武则天呢?

  武则天姓武,乳名叫华姑。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湖南华荣县曾更名为荣县,就是为了回避女皇的名讳。在此后,随着她身份的变化,她在不同时期也有了不同的称谓。

  刚刚入宫,武华姑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又赐名媚娘。人称武媚或武才人

  5年后,她被高宗李治招进宫中,封为昭仪,称武昭仪。

  655年,武昭仪代替王皇后,登上皇后宝座,被尊称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唐高宗死后,武天后先后废掉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于公元690年在则天门宣布自立为皇帝,国号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女皇帝。

  在登基之前,武天后特意授意她的亲信进献吉祥如意的名字,其中她的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特别受她的青睐,那就是“瞾”。这个新造的汉字,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照万物,所以使武天后情有独钟。从此武天后更名为武瞾。

  当上皇帝之后,武瞾又给自己加上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称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总年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公元705年,皇帝武死后,她“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则天大圣后。”这是最早出现“则天”这个特殊的称谓。“则天”二字的来历,是因武瞾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含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开始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当过皇后、皇太后,又当过皇帝的特殊女人。

  但是,这种称谓并未被此后的历史学家继承下来,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仍将武则天称做皇后、皇太后或天后。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有了比较公正的评价之后,才随之流行的。

  

  武华姑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在大唐帝国建立之前,他的父亲武士约,就和唐王朝的创始人李渊有着密切的往来。当时武士约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商人,李渊在反隋造反的初期,就得到武士约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武华姑的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武华姑的外祖父杨士达在隋朝时作过一个宗室的宰相。据说,武士约和杨氏的亲事还是李渊介绍的。所以,在唐朝建立后,武士约跻身官僚体系,他先后出任大唐扬州都督府长史、工部尚书、利州都督、荆州都督等职务。

  武华姑在这样的官僚家庭中成长,据史书记载,武华姑的父亲武士约为人忠厚,通晓兵法,她的母亲杨氏笃信佛教,而且能书绘画,由于杨氏未曾生育男孩,武士约夫妇就将武华姑视为掌上明珠,少年时代,武华姑跟随父母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扬州风烟、荆州山水、利州原野,并州飞雁,十四年的游历,使少女武华姑增长了见识,从小,武华姑就开始学习诸子百家的著作,她能歌善舞、通晓音律。14岁,这个还不谙世事的少女,就以美貌和才华誉满长安了。

  公元638年,少女武华姑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大唐帝国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在两年前失去了他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对这位贤德皇后的思念,使李世民终日闷闷不乐,他决定,选几名美貌女子,来填充后宫。这其中,就有以美色和才华闻名天下的武华姑。

  武华姑究竟长得有多么美丽?这也一直是文人和历史学家感兴趣的话题,今天,透过乾陵厚重的土层,我们无法看到沉睡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女皇的真实相貌,史书上对武华姑的相貌也没有具体的描写,唐代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寺庵里都曾有过武则天的石刻雕像,但在开元以后逐渐被毁坏,只有四川广元皇泽寺的一尊雕像,一直保存到清朝末年,但也已经面目全非。

  至今流传于世的武则天的画像,只有唐朝画家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和明代的《历代古人像赞》、《君臣图鉴》、《历代帝后像》、《三才图绘》,那也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而刻画的。所以,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武则天的具体相貌了。也许在将来,乾陵发掘,我们才可以看见一个真正的武则天。

 

  但是,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曾说过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很像她自己,史书上曾对太平公主的相貌有四个字的描写——“方额广颐”,由此我们推断,女皇武则天的长相应该是天庭饱满、面如满月了。

  据《隋唐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杜撰,武华姑14岁入宫后,唐太宗见她资质超群,妩媚动人,送给她一个‘媚娘’的呢称。骆宾王在《讨武照檄》中有“狐狸偏能惑主”这句话,不仅源于“妲己祸国”的典故,更重要的恐怕也与“媚娘”的称谓有关。

  能被称为“媚娘”,在此后又能让比她年轻四岁的李治一见倾心,而且魂牵梦绕,至死不渝,可见武则天的长相自有她非常动人之处。

  武则天不但美丽,而且矫健,她能歌善舞,善于骑马。史书上曾有过武媚娘驯服狮子骢的传说。一次,西域给太宗李世民进贡了一匹良马,太宗非常喜欢,赐名狮子骢,但此马桀骜不驯,无法调教。站在一边的武媚娘对太宗说“妾能制之,须用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一个矫健刚烈的武则天,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还常以此事在群臣中炫耀。

  据说武则天七十多岁以后,还美丽非凡,风姿绰约,左右亲信无法察觉到她的实际年龄。

  那么武則天的性格到底是怎樣的呢?据史书记载,武华姑在入宫的时候,她的母亲杨氏想到自己的爱女从此进入深宫,命运难以预测,便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而武华姑却平静地说,入宫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这有什么可哭泣的呢?于是杨氏停止了哭泣。从武华姑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武华姑在美丽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一颗刚毅不屈的心。”

  

  武华姑入宫的时候,被立为唐太宗的才人,这时,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经40岁,这位曾以雄才大略闻名天下的马上皇帝,赐给身边这位妩媚可爱的14岁小姑娘一个媚娘的称号。那么,在此后的11年里,武媚娘是不是得到了唐太宗的恩宠呢?

  据《隋唐演义》等小说的描述,武华姑曾很得宠于李世民,自从入宫后几乎和李世民形影不离,恩宠有加。但是,另一种说法是,武华姑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因为她入宫的时候封号为才人,直到11年后李世民去世,她再没有得到过晋升,一直为才人。而且她和李世民从来没有生过一个孩子。

  武媚娘在李世民身边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宝贵的11年岁月,在这11年里,她亲眼目睹了一系列发生在大唐宫廷里腥风血雨的政治事件。

  这一时期,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制定了暗杀计划,要逼李世民退位。

  李世民一生生了十四个儿子,但是只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为皇后长孙氏所生,也就是说,在李世民的这十四个儿子中,只有他们三个人才享有继承皇位的权利。但是,这三位皇子没有一个人具有李世民那样的雄才大略。

  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就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是李承乾的性格有许多缺陷,他生性暴戾,残忍无度。还在孩提时代,李承乾就纠集一帮子弟,装扮成突厥人的样子,抢劫百姓牲畜,并常常打伤人命。年龄稍长,李承乾竟和宫中一个叫“称心”的戏子搞起了同性恋。

  历史往往是由许多偶然的因素组成的,如果没有李承乾的同性恋,如果没有四子李泰的工于心计,那么就不会有李治登基,也就没有此后的武则天了。

  李承乾性格的缺陷,使早已觊觎着太子之位的李泰看到了一线希望,李泰悄悄把李承乾的同性恋报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对此非常恼怒,他下令处死了戏子“称心”。失去“称心”的李承乾大为悲伤。他在宫中为称心修起了一座坟墓。他从此变得更加暴戾。他和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在宫中玩起了打仗的游戏,双方布阵交战,各带一队人马相互厮杀,直到一方有人员伤亡,李承乾才算玩得尽兴。如果谁不真杀真打,就会被李承乾吊死在树上。李承乾曾说:“有一天我当了皇帝,就在宫中设万人营,让一万名将士相互厮杀,我坐在旁边观看,那才叫痛快。”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正好给朝思暮想着做皇帝的四子李泰提供了机会,李泰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最有文采也最工于心计的一位,他也最得李世民的喜爱,李泰见太子失宠,自认为有机可趁,他迅速联合了一批大臣,形成了一个颠覆太子的集团势力,他们开始告御状,想推倒太子。

  李承乾渐渐地感到了李世民的疏远和来自于李泰的威胁,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地位,李承乾决定一方面积极策划发动政变,另一方面,派人到宫中反告李泰。

  李承乾的阴谋渐渐地被李世民识破,于是他下定决心废黜太子。

  李承乾决定铤而走险,他要效仿他的父亲,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于是李世民在不得已中废除了太子。

  李承乾政变的阴谋虽然被李世民识破并被粉碎,但是,这件事对李世民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李世民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他的儿子们,他不得不在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之间作出选择。

  他向来不喜欢生性懦弱又优柔寡断的九皇子李治,但是,他对为人精明又工于心计的李泰也不放心。这时候,朝中大臣们也围绕着立谁为太子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国舅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批开国老臣们认为,李承乾之所以能谋反作乱,是与他刚烈暴躁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性格懦弱的李治。

  而李泰在朝中也有一大批支持者,他们围绕太子人选的问题日夜争论。

  李世民煞费苦心,他考虑到李治的支持者大都是开国的功臣,如果李泰登基,这些功臣们大多性命不保,为了保护这些功臣,李世民不得不选择了懦弱的李治,也正是他的这个选择,使他的子孙们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备受欺凌和杀戮,也使他一手开创的李唐王朝改朝换代、风雨飘摇。

  

  巍峨奢华的唐大明宫,唐高宗李治和武媚娘初次见面,就发生在这里。

  当时,唐太宗患病,太子李治入宫伺候太宗,见到了当时还是才人的武则天。

  正史上没有对他们两人见面的详细细节加以描述。《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中对这件事只有十个字的记载:“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就是这短短的十个字,记述了中国在7世纪中期发生的一件大事——只有14岁、情窦初开的少年李治,见到了18岁、已经颇懂得男女风情的武才人。武才人的美貌和风情万种深深吸引了李治,使他对这位在伦理上比自己长一辈的女人从此不能忘怀,从而为7世纪中后期直到8世纪初期中国政坛上一系列腥风血雨的政治争斗埋下了伏笔。

  此时,已在宫中5年的武华姑亲眼目睹了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斗争,她在这些斗争中明白了权力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权力象征着至尊,权利象征着富贵,权利有时候还象征着生命。

  以《隋唐演义》为代表的各种野史都记述了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后期发生的一件奇事。当时,在民间,盛传着一句谶语,“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当立,残害李氏子孙无穷。”

  当时,这句谶语也传到了宫中,李世民对此颇感忧虑。

  李世民请来了当时誉满京城的术士、太史令李淳风,李淳风告诉李世民,这位上天派来为祸大唐天下的武姓女人已经进入宫中。姓武,又在宫中,所有的传说,都应对在武媚娘身上。

  李世民是一位把大唐天下看得高于自己生命的皇帝,为了夺得这分天下,他曾经出生入死,九死一生,他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来保住大唐的基业。

  但是,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一位如花似玉、娇柔无力的弱小女子。

  李世民犹豫了,他不愿意相信,这个对他百般顺从的女人,能篡夺他的天下,为害他的子孙。李世民实在不忍心杀掉武媚。以至于在当时天下盛传“唐三世之后,女主当立,残害李氏后代无穷”这样的谶语的情况下,也不忍心杀了她。从而为他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根。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谶语是根本不曾有过的,它只是后人的杜撰而已。

  公元649年,刚刚50岁的唐太宗李世民服用了仙丹后中毒,在终南山含风殿去世,安葬在昭陵。

  

  李世民去世后,高宗李治为了给自己的父亲追福,下诏令太宗所有未曾生育的妃嫔全部剃度出家。

  在长安城西北方向的感业寺,此后5年里,武媚娘在这里度过了她漫长而孤寂的尼姑生涯。

  武才人虽然出家为尼,但她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心成死灰,她一直在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机会终于出现了。

  公元654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拜佛烧香,他又一次见到了武媚娘。武媚娘见到李治,痛哭流涕,李治也禁不住流下泪来。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而且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她城府很深,她常常尽一切可能在各个方面满足皇帝,为了赢得皇帝的欢心,她“柔屈不耻”,也就是说她可以不顾各种耻辱,来满足皇帝的欲望。

  高宗李治再一次堕入武媚娘的爱河,他们在佛门净地继续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一年后,武媚娘在感业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李弘。但是生性懦弱的李治迫于伦理和舆论的压力,依然没有办法改变武媚娘尼姑的处境。

  这时候,另一个机会出现了,这个机会来自于两个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当时,高宗李治的皇后为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也是当朝宰相柳奭的外甥女。王皇后和李治的另一位宠妃,出身门第较低的萧淑妃为了获得皇帝的宠爱各使伎俩,明争暗斗。王皇后没有生育,而且性格倔强,经常悖抗皇帝。而萧淑妃却有儿有女,并且颇有心计,顺从皇帝。高宗对王皇后心怀不满,而专宠萧淑妃。最后,王皇后突然发现了自己可以用来对付萧淑妃的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武尼姑和她儿子。

  皇帝身边的人将高宗私通尼姑并产下儿子的事情报告给了王皇后。王皇后马上想到了可以联合武媚娘共同对付萧淑妃,从此,她不顾宫廷的禁令,将武媚娘带回宫中,这时武媚娘已经29岁。不久,武媚娘被册封为昭仪,正二品。

  从此,围绕在唐高宗李治身边的就有三个女人的争斗,王皇后、萧淑妃和刚刚入宫的武昭仪。

  《新唐书》对武则天的性格有七个字的描述,“皇后有权术,诡变不穷。”这七个字可以说明,武则天善于玩弄权术,而且计谋层出不穷。她非常善于伪装和表演,她刚刚进宫以后,假装对王皇后百依百顺,而且低声下气,卑躬屈膝,所以,王皇后经常在高宗面前夸奖她,她把皇帝赏赐的东西都分给其他人,所以,她很快就在宫中赢得了人心,在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到处都有武昭仪收买来的人,他们把皇后和淑妃的一举一动都报告给武则天。

  武昭仪的千娇百媚和雍雍大度,很快赢得了高宗李治的宠爱,他已经彻底赢得了李治的心。

  当武昭仪发现,她在皇帝面前已经取得了稳固的地位,皇帝对她的宠爱也超过了萧淑妃的时候,她迅速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那个曾在她落难之时帮助过她的王皇后。她一次次等待着机会。最后,她决定以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代价,彻底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时候,大明宫里发生了一桩惨案。

  

  武则天曾生过一个女儿,王皇后去看望她,皇后对小公主非常喜爱,就用手逗了逗孩子,武则天在王皇后离开之后,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然后栽赃陷害皇后。

  武昭仪是不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是武则天人生中的又一个奇案。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团。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各种正史对此都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三部史书的作者是不是为了贬低武则天而精心设计出来历史细节呢?

  据这三部正史记载,武昭仪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把孩子的尸体放在被窝里。她开始若无其事地等待,一会儿,皇帝来了,她满面笑容地去接驾,然后两人一同掀起被子,去看小公主。

  当皇帝看见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他大吃一惊,这时候,武则天也大哭起来,她询问宫女,是谁到孩子身边来过?宫女回答说,只有皇后一个人。皇帝的脑子里迅速得出了一个答案,是皇后出于嫉妒而杀了小公主。但是,他做梦也想不到,杀死公主的竟是公主的亲生母亲。因为这是按照一般的情感逻辑,难以得出的一个结论。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杀害自己的儿女呢?

  高宗李治被武昭仪平日里假装出来的温良贤淑所欺骗,他不知道,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可以干出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来的。愤怒的李治决定废黜王皇后。

  但是,更多的学者对武则天杀女事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所谓武则天杀女,只不过男权社会里,史学家为了贬低一位女性皇帝而编造出来的历史细节。他们的理由是:一,王皇后去看望公主,因为她是皇后,她不可能是孤身一人来到公主的身边,她每走一步应该是前呼后拥的。而公主的身边不可能没有人照看,而应该是奴仆云集。所以武则天不可能出此下策残杀亲生女儿,她如果指责皇后杀死公主,皇后的随从和公主的奴仆会提供皇后没有杀人的证据,武昭仪不但不能陷害皇后,只能让自己的亲生女儿白白丧命。二,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此后不久,唐高宗提出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立刻遭到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大臣的反对。褚遂良说“皇后未闻有过,不可轻废。”于是唐高宗哑口无言。如果,王皇后有杀死公主的暴行,唐高宗会以此为借口废掉皇后,他不会哑口无言。褚遂良作为朝中大臣,如果真有杀死公主的事件发生,他不会不知道。基于以上两点,许多学者认为,武则天杀女嫁祸皇后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王皇后和高宗李治之间的矛盾在武昭仪二次入宫之前已经存在,那时,高宗李治已经专宠萧淑妃了,所以他早就有废除王皇后的想法。而且高宗李治还在扼死公主事件发生之前的四个月,也就是在永徽五年六月十九日,已经罢黜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的宰相职务,这就预示着,李治废后之心早已产生,所以武昭仪根本用不着以自己亲生骨肉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皇后之位。

  但是,此后的形势却是朝着有利于武昭仪的方向发展,但其中不乏曲折。

  唐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武昭仪当时连一个妃子都不是,所以高宗要想立他为皇后,必须先立她为妃子。但是,此举,却遭到朝廷许多大臣的反对。

  李治想立武昭仪为宸妃,侍中韩瑷、中书令来济反对说:“天子的妃嫔是有一定名分和数量的,现在另立封号,很不合适。”生性懦弱的高宗李治遭到大臣的反对,一时也没了注意。立妃一事暂时搁浅。

  立妃不成,这并没有阻挡住李治废王氏而另立武昭仪的脚步。不久,宫中又发生一件怪事。

  此时,王皇后可能才发现,她把武昭仪领进宫中,是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武昭仪虽然帮她剔除了萧淑妃,但是最强大的敌人不是萧淑妃,而是武昭仪,但是此时,她已经无能为力了,杀害公主的罪名已经使她没有办法再得到高宗的信任,也没有办法替自己辩白,她只能借助于神仙的帮助。

  王皇后的母亲柳氏知道了女儿的处境,她替女儿策划,要利用神的力量消灭武昭仪。

  她们把武昭仪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并作了一个面貌酷似武昭仪的布人,她们请巫师作法,她们相信,这样就能让武昭仪心痛而死。但是,她们的做法被身边的人告了秘。

  武昭仪听到消息,她感觉到,这一次,她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一边假装着身中魔法,疼痛难忍,一边赶快给皇帝报告了此事。

  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震怒。

  大唐宫廷中,向来是禁止各种妖术的,高宗李治派人搜查,在王皇后的宫中,果然找到了一个浑身插满针刺的小布人,这一次,高宗下定了废除王皇后的决心。

  高宗李治再一次提出了废除王皇后的主张,这一次,反对的声音来得更加强烈,高宗李治的舅舅、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和大臣褚遂良等人冒死争辩,更使李治进退两难,但是这一次,高宗又听到了一部分大臣支持的声音,带头支持高宗废后的是中书舍人李义府、尉卿许敬宗等人。

  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向来是朝廷中的少数派,他们为人奸猾,得不到当时掌握大权的长孙无忌等人的赏识,所以,他们想利用皇帝废除皇后的想法来迎奉皇帝。他们提出,废除皇后是皇帝的家事,大臣无权干涉。这正好让李治找到了理论依据,所以他下令废除皇后。

  高宗下令大臣徐懋功和于志宁手捧玉玺进封武昭仪为皇后,又下令各民族酋长及所有在京的大臣朝见新受封的武皇后。这一年,是公元655年。此时武则天31岁,高宗李治27岁。

  历史往往喜欢和人开玩笑,当年册封武则天宣读圣旨的是徐懋功,此后,第一个带兵讨伐武则天的却是他的孙子徐敬业。

  

  武昭仪晋升为皇后不久,大明宫里又发生两起惨绝人寰的惨案。

  已经被废黜了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双双被打入冷宫,最后,她们被杖责一百,砍断手脚,投进酒缸而死。那么,是不是武则天下令残杀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呢?

  《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成书于宋代的《资治通鉴》对此事都有记载。

  据《资治通鉴》记载:“永徽六年十一月,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对曰:‘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处置。’武则天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其手足,捉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我们在此要注意一个细节,“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敕”专指皇帝的诏令,到底是高宗李治下令残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还是武则天呢?当时武则天刚刚被立为皇后,她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代替皇帝下诏?如果李治真的想使王皇后和萧淑妃重见天日,刚刚当上皇后的武则天敢私下假借李治的名义对王、萧二人滥施酷刑吗?

  但是,事实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确实惨死于宫中,从此,武皇后在后宫中一枝独秀,再没有人和她敢抗衡的了。

  

  当上皇后的武照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她卑微的出身。

  从西晋以来,中国门阀观念严格,等级制度盛行。当时在社会上享有特权和掌握巨大财富的是士族。士族拥有土地,所以他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士族大多在朝廷做官,他们拥有权力,士族有依附于他们的土地而生存的众多人口,他们随时可以组织起军队,来抗拒朝廷。所以,他们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和经济实力,可以操纵皇权,呼风唤雨。

  经过魏晋南北朝以来接连不断的战争,许多因战功而跻身上层的人逐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阶层,他们被称作庶族,庶族中的许多人虽然拥有权力和财富,但是,他们依然被已经行将没落的士族瞧不到眼中。当时,士族和庶族互不通婚姻。武则天和许敬宗等朝中新贵就出身于庶族。

  虽然武则天的母亲出身士族,但他的父亲却出身于商人世家。在重农轻商的中古时期,武士约经商的经历,足以使他在士族面前抬不起头来。武则天的出身在当时也成了当朝权贵指责她的一个把柄。

  武则天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出身,她想通过权利使自己的家族跻身上层社会。于是,在武则天的策动下,高宗李治下诏,改太宗李世民修订的《氏族志》为《姓氏录》。她的这一举动,同时得到了庶族出身的李义府、许敬宗等朝中大臣的支持。

  在《姓氏录》中,武则天将自己武氏家族与李唐皇族列为一等,其他家族按照在朝中做官的品级排定,从此,武氏家族从较低的社会地位,一飞冲天,变成可以与李唐宗室平起平坐的一等显贵。

  完成了《姓氏录》的颁定,武则天从理论已经进入社会的最上层,接着,她的家族很快走上了荣誉的顶峰。《新唐书》记载:“后见宗庙,再赠士约至司徒,爵周国公,谥忠孝,配食高祖庙。母杨,再封代国夫人。家食魏千户。”可谓荣宠炽盛,威势显赫。

  《新唐书》接着写道:“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帝谓能奉己,故扳公议立之。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亦儒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久稍不平。”这段话的直接翻译就是武“皇后心机深隐难测,极尽柔媚驯服,不感到羞耻,借以成就大事,皇帝以为她能侍奉自己,所以违背公议立她为皇后。等到她一得志,就窃取权力,洋洋自得,无所畏避。皇帝也懦弱、糊涂,皇后全能加以钳制、约束,使他不得自作主张,时间久了,皇帝渐觉不平。”

  很显然,《新唐书》对武则天是采取的批评态度,而且极力贬低。

  武则天在自己坐稳皇后的位子之后,开始一改昔日温柔贤惠的作派,暴露出专横霸道的本质。

  十一

  从此,一个个原来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大臣开始面临着灭顶之灾。褚遂良、来济、韩瑷等人被流放,就连皇帝李治的舅舅、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也不能幸免,被处死在流放地。贞观以来明朗的政治天空开始变得一片阴霾。

  显庆四年四月,也就是公元659年4月。洛阳人李奉节等人联名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等人互为朋党,阴谋谋反。

  李奉节的举动,让武则天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找到清除自己仕途障碍的借口。许敬宗借题发挥,将李巢与长孙无忌联系在一起,上告李巢谋反的总后台是长孙孙无忌。于是,高宗下诏削长孙无忌太尉官爵及封邑,贬为扬州都督,在黔州安置。但是,仍按一品官的待遇供给伙食。长孙无忌离京不久,许敬宗又奏道:“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瑷构扇而成;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于是,高宗又下诏,追削长孙无忌官爵,除掉柳奭、韩瑷名籍,免除于志宁职务。长孙无忌的儿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等都被除名,流于岭南。褚遂良之子褚彦甫、褚彦冲等流放爱州,途中被杀。

  七月,高宗命李绩、许敬宗、辛茂将、任雅相和卢承庆等人重新审察长孙无忌等人谋反一案。许敬宗等派遣袁公瑜往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而死,然后具状奏道,长孙无忌集团谋反铁证如山,完全属实。于是高宗再次下诏:斩柳奭、韩瑷;籍没三家,近亲流岭南为奴婢。柳奭在象州被杀,韩瑷虽死,仍开棺毁尸;长孙家族、柳氏家族被贬降者13人,于氏家族9人。至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勋大臣被彻底清除。

  长孙无忌是大唐开国功臣、辅政大臣,他曾经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在他的鼎力支持下,高宗李治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究竟是谁使他命丧黄泉,而且株连到了他的家族呢?

  一种观点认为,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手除掉了长孙无忌。

  虽然,长孙无忌虽然曾经支持李治当上了皇帝。但是,以他为首的元老派和李治在皇后的废立问题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冲突。从此,他们在感情上已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在唐高宗看来,他的舅舅大权在握,德高望重,而且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已经成了危害自己统治的主要政敌;而这位年轻的皇帝是绝不允许任何臣下有震主之威的。因此,当许敬宗等人诬告长孙无忌的时候,他并没有去分辨真伪,甚至连问也没问,就把他贬了出去。

  另一种看法把矛头再次指向武则天,他们认为,长孙无忌等朝中大臣的悲惨遭遇,是武皇后联合朝中新贵一手制造的。而高宗李治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傀儡,他已经失去了保护自己舅舅的权利。

  朝中大臣相继被罢黜,从此,以武则天为首的新贵登上了历史舞台。

  十二

  公元660年,又一个偶然事件使武则天开始执掌朝中大权。

  这一年,高宗李治得了一种奇怪的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这位昔日经常骑马射箭、奔驰在猎场上的皇帝,开始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唐高宗到底得了什么病?史学界历来各有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唐高宗是近视眼,高血压。但是从唐高宗经常骑马狩猎来看,他的视力似乎不差。另一种观点认为,唐高宗时因纵欲过度,阴虚阳亢,导致的慢性疾病。也可能是颈椎压迫中枢神经一类的疾病。

  高宗得病,需要有人出面处理国政。宰相许敬宗等人虽然干练,但是,毕竟是外人,时间长了会大权旁落。太子李弘只有9岁,还不能胜任国事。这时候就只剩下一个唯一人选,那就是武皇后了。

  所以,从公元660年4月开始,武则天便开始独自处理朝政。她在朝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使一部分大臣大加赞赏,深深佩服。所以,武皇后就更加专断。

  此后,高宗李治病情时好时坏。病好之时,也亲理朝政,但是,他和武皇后之间已经有了分歧。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废黜武则天事件。

  据《新唐书》记载:“麟德初,后召方士郭行真人禁中为蛊祝。宦人王伏胜发之,帝怒,因是召西台侍郎上官仪,仪指言后专恣,失海内望,不可承宗庙,与帝意合,乃趣使草诏废之。左右驰告,后遂从帝自诉,帝羞缩,待之如初,犹意其愤,且日:‘是皆上官仪教我!’后讽许敬宗构仪,杀之。”

  这段话是说,在麟德初年,武皇后招一个道士进宫,施行“厌胜”之术。至于武皇后在这次“厌胜”中诅咒的是谁,这里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这件事情,被太监王伏胜告发。高宗听了大为不满,于是,招宰相上官仪商议,上官仪也指责武皇后专权,很使天下人失望,高宗李治就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书,要废黜除武皇后。但是,高宗左右的人迅速将这件事告诉了武皇后,武皇后跑来为自己辩解,并指责高宗,高宗感到对不起皇后,非常羞愧,但是,武皇后依然气愤不已。高宗推脱责任,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武皇后就让许敬宗设计陷害上官仪,许敬宗上奏上官仪联合已经被废黜了的太子李忠谋反,上官仪与其子上官庭芝、王伏胜等人被杀。这一次,连李忠也没有幸免于难,被赐死流放地。

  这是一件刚刚酝酿就被制止的政治风波。

  一些学者曾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们认为“武则天参预朝政后,在某些问题上与高宗发生意见分歧是有可能的。但要说她‘专作威福’,却没有充分的根据。‘厌胜’之术,人所甚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厌胜’者身首异处。武则天当年亲眼看到王皇后‘厌胜’的下场,而今岂敢自行此术?何况她己是一位名正言顺,甚见宠爱的皇后,有什么必要冒险‘厌胜’!可见,这一记载与事情的真相是有一定距离的。但由此可知武则天参政四年后,权势有所增加,已与宰相上官议发生了矛盾。从‘左右奔告于后,后遂诣上自诉’,‘上羞缩不忍,复持之如初’,犹恐皇后有怨而道出上官仪。由此来看,唐高宗对武则天的感情是深厚的,只是偶尔有些不满,本无废弃之意;真正要求废弃武则天的乃是宰相上官仪。上官仪‘颇恃才任势’,当宰相一年多工夫,就形成了‘独持国政’的局面,这是武则天不能容忍的,她要对上官议加以限制。上官仪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进而真正达到独持朝纲的目的,便指使同党王伏胜捏造罪名,激怒高宗,并见缝插针,亲手导演一出废皇后的滑稽剧。可是,正当他指手画脚,得意忘形的时一副沉重的镣铐禁锅了他的身躯,直到死在狱中。”

  上官仪因此而送了命。从此,每次临朝处理政事,殿中放下帘子,皇帝与皇后相对而坐,生杀赏罚都听皇后吩咐。武则天开始权倾朝野,政令出于宫闱,四方朝贺、各地奏章开始称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为“二圣”。武则天也开始成为“天后”。

  十三

  《新唐书》用大量篇幅,记载武则天当上天后以后,残杀李唐宗室、武氏亲族以及子女的故事。《新唐书》说:“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也就是说“当她狠心决断的时候,虽是她很宠爱的人,也不稍加怜悯。”

  首先遭到杀害的是武则天的两位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和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吴元庆和武元爽。

  武士约的前妻为相里氏,生下儿子武元庆、武元爽。接着又娶杨氏,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贺兰越石,很早就守寡,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封姐姐为韩国夫人;二女儿就是武则天;三女儿嫁给郭孝慎,早死。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蒙受的恩宠日盛一日,改封为荣国夫人。这时候,她想起了过去她和她的女儿们曾经被武士约哥哥的儿子武惟良、武怀运以及武元庆、武元爽等人慢待。从而愤愤不平,武则天也对这几个人怀恨在心。这时候,元庆任宗正少卿,元爽任少府少监,惟良任司卫少卿,这三人都是京都命官,只有武怀运任淄州刺史。

  有一天,荣国夫人设家宴,酒正喝得高兴,对武惟良说:“你们还记得从前你们看不起我们娘们的事吗?现在有什么话好说?”

  杨氏和武则天以为,武惟良等人会吓得扑伏于地,求其饶恕,她们没有想到,武惟良却回答说:“惟良等本来就是大唐的功臣子弟,有幸以功臣子弟的身份列居于朝廷,但是,最近却因为是外戚而升官,我们只感到忧虑而不觉得荣耀。”这句话,使荣国夫人和武则天更加气愤,荣国夫人请求高宗让惟良等出任地方官,她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是为了向天下人显示皇帝没有私心。

  不久,武惟良被改任始州刺史;武元庆任龙州刺史;武元爽任濠州刺史。不久,武则天的这两位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都死在外地。

  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经常出入宫中,她有一个女儿姿容极美,母女两人都很受高宗宠爱。韩国夫人去世后,她的女儿被封为魏国夫人。高宗想让魏国夫人担任宫廷女官,因害怕武则天吃醋,没决定下来,武则天知道后心里很嫉妒。不久,高宗到泰山祭天,武惟良、武怀运以地方长官的身份会集于泰山,又随从天子回京师长安,武则天毒死魏国夫人,嫁祸于武惟良和武怀运,将他们处死,改他们姓‘蝮”。

  魏国夫人死后,唐高宗让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承继武士约血脉。

  魏国夫人死的时候,贺兰敏之入宫给姐姐吊丧,他只哭不说话。武则天觉得贺兰敏之怀疑是她杀死魏国夫人,于是,武则天便开始厌恶他。不久,贺兰敏之被贬而死。

  武氏家族在享受了无限的恩宠后,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遭惨死。

  十四

  接下来,噩运开始降临到李氏宗亲头上,这其中也包括武则天自己的亲生骨肉。

  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元二年,唐室宫廷里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唐高宗李治因苦于风眩病,要让位给武则天,遭到中书侍郎郝处俊的强烈反对,高宗才罢了此念。二是,年仅24岁风华正茂的太子李弘突然死亡。这两间互不关联的事,使武则天再次成为世人怀疑的对象。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道:唐高宗和萧淑妃所生的女儿义阳、宣城公主被幽禁在宫中旁舍,年近四十还没有出嫁。武则天在感业寺所生的太子李弘把她们的事告诉高宗,并祈求让两位年长的姐姐出宫嫁人。这件事,让武则天知道后,大为震怒,她用毒酒毒死了李弘。两部正史的记载的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唯一不同的细节是,《新唐书》称两位公主年近40,而《资治通鉴》则为30岁。

  那么,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所杀?自古以来,人们各有己见。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猝死于洛阳合壁宫博云殿,他的死亡,给他的母后武则天又留下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史载,太子李弘待人谦和,孝悌父母,礼贤下士,谦虚谨慎,很受朝中大臣称赞。

  总章元年(668年),李弘在为征辽军士的奏表中充分显示出他的才华和美德。

  龙朔元年(661年)他又同许敬宗、许图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在文思殿博采古今文集,搞其清词丽句,以类相从,编纂成《瑶山五彩》五百卷,深受高宗嘉许。

  李弘天资聪颖,高宗多病时,常令他监国,管理朝政,因他能礼贤下士,所以中外属心。当初,高宗和武则天亲自给太子选定的妃子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她美貌出众。婚期将近,却被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花花公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太子的婚事被破坏了。

  咸亨四年(673年)十月,李弘纳右卫将军裴清道的女儿为妃,裴氏颇有妇礼,高宗甚为满意,常对人说:“东宫内政,朕无忧矣卜”。

  就是这样一位贤德太子,在婚后半年的时间里突然死去,年仅24岁。

  李弘死后,高宗万分悲痛,谥号“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洛阳景山,高宗亲制纪文,并书之于碑,立在陵侧。

  那么,李弘究竟是不是被武则天毒死的?他的死亡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有人认为,李弘死于疾病。因为史书曾记载,咸亨年间,左庶子戴至德等人辅佐太子,那时候,太子就多疾病,庶政皆决于大臣。

  当代学者惠焕章、吴俏在一部书中说:“一件不幸的事情,免不了被史家加以利用,大做文章,攻击武则天。”“《资治通鉴》一书倒置时间,把高宗欲逊位武则天一事由仪凤元年(676年)提前到太子弘死之前,又把李弘请嫁二公主一事由咸亨二年(671年)推迟到四年之后,作为他失爱于母后的原因,然后才隆重推出李弘死于合壁宫的讣告,分明要造成一种武则天下毒手的定论,却还绕了一个弯,说:‘时人以为武则天鸩之也’。以示纪实之客观。”“武则天当时‘方称其志’,在高宗未死之前,在四皇子都已成人之时,武则天鸩杀一个病入膏肓的儿子又怎样去称其志?”

  他们认为,《新唐书》对二公主情况的叙述,至少有二处错误:一是年40不嫁,一是婚配上翊卫。高宗生于贞观二年(628年)六月,至咸亨二年(671年)也就是李弘请嫁公主那年,才43岁。他的女儿怎么能有40岁?《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及《唐会要》卷6《公主》条所载,义阳公主下嫁权毅,宣城公主下嫁王勖。而权毅、王勖都没有当上翊卫。所以说太子弘请嫁二公主,引来杀身之祸只不过是个别史家的杜撰罢了。

  李弘死后,接下来面临厄运的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

  李贤在李弘死后很快被立为太子。但是,他也没有逃出死亡的阴影。

  据史料记载,在武则天的儿子中,李贤天分最高,聪敏勤学,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而且过目不忘,深受唐高宗钟爱。立李贤为太子后,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打消了逊位于皇后武则天的念头,一心一意培养李贤,屡次命其监国。

  李贤曾组织一批名儒注释范晔的《后汉书》,《后汉书》中载有皇帝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的史实,带有讥讽时政之嫌。这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

  李贤处理政务,颇有才干,在士人中声望很高。在仪凤年间,许多重臣都是太子李贤身边的人。当时的七个宰相,李敬玄,薛元超、高智周、张文灌、来恒、戴至德、刘仁轨。这其中除刘仁轨与武则天关系比较密切外,其他人基本都是反对过理智逊位给武则天的人。

  武则天面临着失去权力的危机。武则天为了控制李贤,曾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他读,还“数作书以责让贤”,但李贤并不顺从,双方矛盾终于在明崇俨死亡事件中白热化。

  明崇俨精通医术和神学,经常借神抨击时事,深得武则天信任。明崇俨曾经在宫中预言,太子李贤不堪大任,英王李显相貌酷似太宗,相王李旦长相尊贵。明崇俨的预言,传出宫外,终于找来了杀身之祸。而杀死明崇俨的刺客,正是后来在严刑拷打下招供、太子李贤的同性恋对象赵道生。

  仪凤四年五月的一天夜里,明崇伊突然遇刺身亡。当时,太子李贤监国,此案久拖未破。

  有人告发太子好声色,怀逆谋,有指使暗杀明崇俨的嫌疑。

  武则天让宰相薛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受命审理此案。他们搜查东宫,在太子东宫马坊查获皂甲数百领。这样,就有了太子李贤谋反的罪证。

  调露二年八月,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距京两千里外的巴州。

  文明元年二月,武则天派丘神绩去巴州杀死了李贤。

  李贤一案牵连甚众,不但他的党羽被杀,宰相、左庶子张大安等十余人被流放,唐宗亲子孙也有许多受牵连,就连李贤的孩子也未能幸免,他的三个儿子李光顺、李守礼、李守义都被幽禁宫中,十八年不许出宫。

  据野史记载,李贤在流放地作过一首叫《黄台瓜辞》的诗,诗中写道: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诉说了内心对武则天难以抑制的怨愤,惟恐自己遭到其兄李弘那样的命运。并暗示武则天:不要杀光了自己的儿子。如此看来,母子争权酿成了李贤之死。

  有人说,李贤不是武则天亲生,难免遭到被杀的厄运。

  据说,永徽年间,唐高宗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其姐以大姨身分出人后宫,因姿色艳丽令高宗神魂颠倒,被封为韩国夫人。大约永徽五年腊月,已怀孕的韩国夫人即将临产,这可难坏了高宗与韩国夫人这对偷情人。恰在此时,武则天因第三胎不足月早产,又是在数九寒天的路上,孩于死了。于是有人作了巧妙的安排,以姐姐韩国夫人的孩子顶替武则天夭亡的儿子。这样,高宗和韩国夫人自然满意,可以给他们的私生子一个较好的出路。孩子问世仅几个月,高宗就迫不及待地给他封王。武则天当时也认为,多一个儿子会使他在后宫的地位更加优越,何况那时王后和萧淑妃还在,她的地位不稳,是不会和寡妇姐姐计较的。当李贤成年后,而且有了当上皇帝的可能,武则天越来越不放心这个非己所生儿子,对他被立为太子显得很勉强。当李贤知道了自己出生的秘密,他自然难免被废、被杀的结局。

  另一种观点认为,李贤确实为武则天所生。武则天在贞观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在由长安去礼泉昭陵的路上生下一个孩子,对这一点史学界都无异议,但有,说这个出生的婴儿夭折后由武则天的姐姐和高宗的私生子所替代,虽说不无这种可能性,但论据不足难以成为定论。至于说武则天因李贤非亲生而疏远和贬杀他更不能成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武则天为何要等到他羽翼丰满之后才下手,而不及早除掉他呢?

  那么,太子李贤究竟被谁所杀呢?史学界向来存在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李贤是“遭谗”被杀的。武则天信任明崇俨,经常向武则天进谗言“太子不堪承嗣”,所以,武则天不满李贤而杀之。1972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志铭》上用汉武帝听信江充谗言杀害太子刘据、晋惠帝听信贾后谗言废掉憋怀太子司马适、晋献公听信俪姬谗言杀害申生的典故,暗示李贤是遭谗言构陷而被杀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李贤被他的弟弟李显所杀。武则天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相互陷害残杀。李贤的反对派便造出谣言,说李贤非武则天所生,进行挑拨离间。公开出面的是正谏大夫明崇俨,他因符咒幻术深得高宗和武则天器重,即私下进言:“太子李贤不勘继承帝位,英王李显的相貌像太宗,相王李旦相貌最显贵。”弄得高宗和武则天疑虑不安。

  李贤为这些流言蜚语所困扰,思想受到很大的刺激。他自暴自弃,一反常态,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甚至和户奴赵道生搞同性恋,常赐金帛给他。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规劝,李贤非但不听,反道斥责。

  武则天听到这些情况,很不高兴,于是把北门学士所撰的《少阳正范》及《孝子传》赏给他,要他认真阅读,又几次写信谴责他的放荡行径,李贤心中越来越惶恐不安。

  李贤后来的不轨行为使高宗失望了。李贤放荡不羁的行径被人告发,高宗命薛元超、裴炎和高智周一起审问太子,并在东宫马坊搜出皂甲数百件作为谋反物证。刺客赵道生又供认太子指使他杀死明崇俨。高宗一贯喜爱李贤,想赦免他,武则天说:“作为太子而心怀叛逆,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赦免!”高宗也曾给臣下说过:“法律是一样的,不能因亲近疏远而不同对待,如果伤害百姓,就是皇太子也不能赦免。”于是废李贤为庶人,派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李贤来到京师,幽禁于别所,同党都被杀死,搜查出的皂甲在天津桥南焚烧示众。

  二月九日,武则天命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前往巴州,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意外。史称丘神绩到巴州后幽禁李贤于别宅逼他自杀。

  检查李贤住宅防备什么意外呢?无非是看有无更多的皂甲图谋叛乱。既然废为庶人的李贤没有不轨的行为,武则天杀他实无必要。

  当时,李贤的存在对谁不利?在高宗死后,李贤的弟弟中宗登基。对李贤最有戒心的莫过于中宗,他的谋士们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有人说高宗和武则天偏信明崇俨,仔细分析一下明崇俨在宫中造的舆论,不难看出他又为谁在说话了。从他的活动可以看出,太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是存在的事实,所以,中宗李显也有杀死李贤的可能。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另一起有名的残杀亲生骨肉的血案发生在武则天晚年。那就是武则天的孙子邵王李重润、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和永泰公主的丈夫、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集体被杀案。

  据两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唐大足年间,武则天已经年近七十,仍宠幸美男子张易之和张昌宗。二张每天随武则天早朝,听政完毕,他们就在后宫陪侍。当时朝中的当权的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地献媚他俩。二张恃宠而骄,插手干预朝政。武则天也有意把朝政委托他们处理,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当时的皇太孙,即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对此愤愤不已,便与他的妹妹永泰公主和妹夫武延基私下议论。此事传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大怒,九月壬申,三人皆被武则天通令自杀。其时,17岁的永泰公主新婚不到一年,肚里还怀着孩子。

  对于李重润和武延基之死,历史上从来没有异议。但是,永泰公主的死因却找到了新的依据。1972年9月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志铭》,提到永泰公主的死因时,却说她是由于怀孕患病而死。铭文是这样记述的:“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曲,重碧烟而忽去。弄玉萧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奠,春秋十有七。”

  这里“蛟”是指蛟龙,是男性,指其夫武延基;“雄锷”是利刃,因干将、莫邪有雌雄剑而来;“鸾”是凤鸾,喻女性,指永泰公主;“槐火”,此指武延基被杀;“柏舟”,喻永泰公主守寡;“珠胎”,喻女子怀孕;“琼萼”即琼花,古时喻皇帝子孙;“双童”即二竖,此指病魔。

  这段铭文的大意是“武延基死后,永泰公主为他守寡而孤独地生活着。丈夫的事情虽未波及牵连她,但她也在九月初四由于怀孕患病而死”。

  “永泰公主墓志铭”的发现,使学者们对永泰公主的死因提出了新的看法。

  永泰公主并没有和李重润、武延基同时死去,而是受缓刑外置,但仅隔一天就突然死去,她的死因,一是由于其哥哥和丈夫被杀,精神受剧烈打击,服毒堕胎而死,二是武则天采取其他手段使她丧生。

  还有一位唐宗室子女被残酷杀害,那就是中宗李显的妃子。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女儿也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常乐长公主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李显为妃。唐高宗李治对自己的姑姑常乐公主和她这位既是自己表妹又是自己儿媳的女儿非常好。但是,武则天却非常讨厌她们,李显被废后,他的妃子被武则天幽闭于内侍省,每天供给的食物全部是没有经过烹饪的生食,而且还不许生火。几天之后,有人开门进去一看,王妃的尸体已经腐烂了。常乐公主和她的丈夫被贬到定州,武则天不许他们朝见皇上,不久,夫妻双双被杀。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李唐皇室子孙除她自己亲生的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之外。几乎被斩尽杀绝。

  垂拱四年,唐宗室子弟为了自保起兵失败。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孙子、女儿、女婿十余人被杀。太宗第十子贝州刺史、纪王李慎因联合越王李员反叛,与其子孙多人被杀。

  永昌元年,鄱阳公李湮因秘密策划迎中宗李显,与太宗的孙子李炜等12人被残杀。

  载初元年,高宗的四子许王李素节及其九个儿子被以谋反罪诛杀。高宗第三子泽王李上金受株连上吊自杀,其子七人惨遭杀害。

  同年,唐高祖第二十一子密王李元晓的长子李颖等宗室子弟12人被诛杀。

  至此,李唐宗室子孙几乎已经损失殆尽。

  正应验了“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当立,残害李氏子孙无穷”的谶语。

 

  十五

  弘道元年(公元653年)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于洛阳宫之贞观殿,享年56岁。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唐高宗之死,有人认为是受武则天迫害而死的。因为武则天“不欲上疾愈”。

  《资治通鉴》在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一月记载:高宗“苦头重不能视”,侍医秦鸣鹤主张在头上扎针,扎出血来,可以望好。武后严厉反对说“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结果由于高宗自己愿意,针扎了,且能视物,武后说:“天赐良医!”于是亲自负彩缎百匹赐给秦鸣鹤。于是,《资治通鉴》得出了“不欲上疾愈”的结论。

  秦鸣鹤的这几针,使高宗回光返照,随即高宗病危了。十一月下旬,唐高宗在武则天的护理下回到洛阳,病情加剧,离开了人世。

  那么是不是武则天不希望高宗病好呢?这又是武则天人生中的一个千古之谜。

  首先,唐高宗死于疾病,这一点,历来没有异议。高宗自显庆五年十月染上“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的疾病,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时常复发,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至弘道元年秋,病情终于达到恶化的地步,直至死去。

  那么,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感情如何?他们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呢?

  按照常理,武则天应该对唐高宗充满感情。他们生活了三十多年,是唐高宗把武则天从寺庙中解救出来,由一位尼姑一跃而成为皇后,享尽了富贵荣华,并且掌握了唐王朝的实际权力。对于唐高宗,武则天应该心怀有太多的感激。

  她曾经给唐高宗写过一首情真意切的诗,诗中写道:“看朱成碧思纷纷,慎摔支离为亿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对唐高宗是充满思念和爱情的。

  但是作为一个特殊人物,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人来说,她懂得报恩、怀旧和爱情吗?武则天晚年拥有众多男宠,我们能说他爱高宗吗?

  十六

  唐高宗死后,他第七个儿子李显即位。史称为唐中宗。

  28岁的唐中宗李显在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即位。两个月后,即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就被武则天废黜。

  李显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2岁被封为周王,21岁被封为英王,28岁当上皇帝,很快被废。

  那么,中宗为什么只做了两个月皇帝呢?

  史书记载,中宗即位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中宗册封其妃韦氏为皇后,并对韦氏大加宠爱,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这件事,遭到当朝大臣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对此不满,怒道:“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是可以的,给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正是这句气话,使中宗迅速失去了皇帝宝座,从而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流放生涯。

  光宅元年二月六日,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中宗坐在殿上,等候朝拜。这时,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勋带兵入殿,宣读了武则天废黜中宗的诏令。左右侍臣遵奉武太后的旨意,拉扶中宗下殿。中宗反问:“我有何罪?”武则天回答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就这样,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四月,迁于均州(今湖北均县)濮王李泰故宅。

  中宗被废后,武则天的儿子只剩下四子李旦,不久,李旦登基,史称睿宗。

  李旦在几个哥哥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从两个哥哥被杀,一个哥哥被废中,李旦学得乖巧而聪明。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坚决不理朝政,所以,武则天继续执政。

  这时候,发生了徐敬业武力反对武则天的军事政变。

  十七

  《新唐书》对徐敬业叛乱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于是,柳州司马李敬业、括苍令唐之奇、临海丞骆宾王疾太后胁逐天子,不胜愤,乃募兵杀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陈敬之,据州欲迎庐陵王,众至十万。楚州司马李崇福连和。吁胎人刘行举婴城不肯从,敬业攻之,不克。太后拜行举游击将军,擢其弟行实楚州刺史。敬业南度江取润州,杀刺史李思文,曲阿令尹元贞拒战死。太后诏左玉铃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三十万讨之,战于高邮,前锋左豹韬果毅成三朗为唐之奇所杀。又以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并力。敬业兴三月败,传首东都,三州平。”

  徐敬业是唐开国功臣徐茂公的孙子,徐懋公因战功被赐李姓,所以徐敬业也就变成了李敬业。徐家爷孙都与武则天有缘,当年宣诏武则天当上皇后的是徐懋功,今天起兵反武的则是他的孙子徐敬业。

  徐敬业反武事件仅仅三个月即被平息,但是,却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那就是骆宾王所写的著名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己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嫠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宋徽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丘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心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骆宾王的这篇美文流传千古,在以后许多次集团利益相互攻伐的战争中被传抄,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

  据说,武则天一边朗读这篇文章,一边嬉笑。她对身边的大臣说:“这都是你们这些当宰相的人的过失,让这样一个人才流失到敌人那里去了。”武则天是大度?还是厚颜无耻?真不好说。

  徐敬业叛乱被平定之后,武则天接着杀掉了朝中大臣裴炎和大将程务挺。据《新唐书》记载,一次,武则天声嘶力竭地在朝廷大发了一番议论,说:“朕没有什么对不起天下人的地方,你们知道吗?”群臣连声称是。武则天接着说:“朕辅佐先帝超过三十年,为天下人而担忧操劳。你们的爵位富贵,是朕给予的;天下人的安闲逸乐,是朕培育的。先帝丢下群臣而去,以国家相托,朕不敢爱惜自己,只知道爱民,现在成为叛乱主谋的人都是将相,为什么这样快就辜负朕?而且接受先帝遗命的老臣中,傲慢跋扈难于控制有像裴炎的吗?当代的将门子孙中能收聚逃亡者的,有像李敬业的吗?老将中英勇善战,有像程务挺的吗?他们都是人中豪杰,不利于朕,朕也能将他们杀掉。你们中有才能超过他们而想造反的,请早点动手。如果不想,那就恭恭敬敬地侍奉朕,不要让天下人讥笑你们。”群臣跪下磕头,不敢仰视,都说惟陛下命是从。

  于是,武则天认为,天下敢反对自己的人已经被消灭殆尽,她可以登基称帝了。

  十八

  任何一个暴君在自己即将成为暴君之前,都是需要对自己进行神话的,这就是所谓的个人崇拜。他们必须将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救星的形象,古今中外这些窃国大盗无不如此。

  自然,武则天也不例外。佛教经典《大云经》就被武则天及其手下一帮无耻之徒利用了,因为《大云经》讲到女人可以当王的故事。

  史载:“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又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

  这里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薛怀义,一个是法明。

  薛怀义本姓冯,名小保,是酷吏索元礼的干儿子。也是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由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给她找到的第一个情夫。武则天为了让冯小宝可以随时进入宫闱,就令其出家,当了和尚。

  冯小宝出身卑*,武则天就令与太平公主之婿薛绍合族,从此,冯小宝变成了薛怀义。另一个人物是法明。法明是当时内道场有名的高憎。因为没有记载,我们无法知道,一代高僧在武则天的这次造假活动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因此,当改朝换代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武则天授意薛怀义和法明等注疏佛教有关经典。薛怀义和法明找到了《大云经》。

  正史中记载的《大云经》为薛、法二人伪造,似乎与事实不符,因为《大云经》早在晋代已经被译成汉语。但是,薛、法二人在为《大云经》所作的注解中任意发挥,声称至高无上的“佛”已经授命于圣母神皇武则天,让她来改朝换代,统治东方世界,“佛”意如此,万不能违;“佛”法无边,违必丧命。

  在中古时代,谁还敢相信佛言有错?

  急于让武则天登上皇帝之位的武承嗣指使人在一块白色卵石上刻下“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并声称自己找到了洛书。

  一切神秘的舆论制造好之后,武则天的支持者又策划了一次请愿活动。

  《新唐书》记载:“御史傅游艺率关内父老请革命,改帝氏为武。又胁群臣固请,妄言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天子不自安,亦请氏武,示一尊。”

  请愿活动一共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是关中父老数百人前往洛阳,左肃政台御史傅游艺率之上表,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请求降睿宗为皇嗣。对于关中耆老的请求,武则天没有答应。武则天升了傅游艺的官,而没有答应登基。

  第二次是“神都耆老、遐荒夷貊、淄衣黄冠等”一万两千多人请愿,请求武则天登基正位,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武则天还是“谦而未许”。

  第三次请愿的规模比第二次更大。睿宗皇帝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帝室宗亲、“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人数多达5万人以上,而且越来越多。而是“守阙固请”,大有武则天不登基,众人就不离去的劲头。

  于是,武则天批准了皇帝及群臣的请求,兴奋地说:“愈哉!此亦天授也。”随即命令有司“正皇典”,“恢帝纲”,准备改朝仪礼。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的中国,一个女人能登上皇帝宝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武则天是怎样成为一代女皇的呢?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理学形成之前,人们对妇女的观念有了改变,束缚妇女的封建枷锁稍有松弛。

  其次是南北朝以来及隋末农民战争之后,统治集团内部,庶族政治势力抬头,士族逐渐走向没落,庶族迫切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急于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寻找自己的代表人物,成为武则天称帝可靠的阶级基础。

  再次是中央集权的强化、宰相权利的削弱与长期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这些都为女皇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武则无本人具有权变之术和强烈的统治欲望。她能够抓住每一次有利时机,争取到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手腕灵活,既善制造舆论,又会笼络人心。她比较好地把握和顺应了当时有利的社会环境,经过激烈的斗争,以无数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最终实现了改朝称帝的夙愿。
 

  十九

  公元690年9月9日,重阳节。神都洛阳。在颂歌声中,武则天登上则天门,宣布改大唐为大周,帝都洛阳,改元天授;

  五天以后,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睿宗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于是,“武周”取代了“李唐”。武则天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为什么要将国号定为“周”呢?

  史云:“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纹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以周氏后裔自居。显庆初,高宗曾封其父为周国公。所以以“周”为国号。

  武则天为什么弃长安而定都洛阳呢?

  据史载,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残杀之时,萧淑妃曾说:“但愿我死后变成猫,阿武变成鼠,我要天天食其肉。”

  从此,大明宫中常常传来猫的叫声,而且叫声凄厉,阴森恐怖,使武则天寝食难安。武则天决定避开长安,定都洛阳。

  岑仲勉先生认为:武则天定都洛阳“无非为其害在长安出家,避洛以纵情荒淫起见”。

  更多的史学家认为,武则天之所以以洛阳为首都,主要是由于洛阳具有作为都城的条件,而且已被经营为有利于武周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中心。洛阳左据成皋,右阻绳池,前临嵩山,后界大河,是所谓“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

  陈子昂说,洛阳“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

  陈建《建都论》云:“古今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惟洛阳三善咸备。”

  隋扬帝幸洛阳诏亦云:“洛邑自古之都,王能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自古帝王,何尝不留意。”

  从此,一个以洛阳为中心的女主当政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二十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最有名的莫过于酷吏政治了。

  武则天统治初期,还是想以怀柔政策感化天下,笼络人心的。

  武则天在《臣轨》一书中说:“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光刑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钟情于用爱的方法统治天下,同情弱者,向往的是宽松的法律。严酷的刑罚,也是我向来所讨厌的。”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武则天开始采用了严酷的酷吏政治。

  《旧唐书•刑法志》说:“则天临朝,初欲大收人望”,“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

  《通典•刑典八》说:“大唐武太后临朝,属徐敬业反,越王贞等起兵,遂立威刑以服天下。将移神器,渐引酷吏,务令深文”。

  《旧唐书•酷吏传》也记载道:“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翦除宗枝。于是来俊臣、索元礼、万国俊、周兴、丘神绩、侯思止、郭霸、王弘义之属,纷纷而出。”

  可见,热衷杀戮,是铲除政敌巩固统治的需要。

  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首先通过告密制度,以获得朝中大臣和王亲国戚的把柄。她采纳了鱼保家的建议,在朝堂上设置铜匦,收受天下投书。受理天下告密文书。通过告密制度,武则天很快物色到一批酷吏。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告密陷害为能事。

  臭名昭著的酷吏来俊臣和万国俊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专著《罗织经》,作为培养新酷吏的教材。他们使用惨无人道的酷刑,建立了一整套的执行恐怖政策的制度和机构。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放手任用酷吏,被杀的和遭流放的动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监狱的地面被鲜血染红了。他们打击的首要对象是李唐宗室,其次是元老大臣。这些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李唐老臣自居,对武则天掌权不服,成了武则天的肉中刺,稍露形迹,立即铲除。尚书左丞冯元常平时对武则天多有不恭,酷吏周兴就罗列罪名,把他在狱中折磨致死;禁军将领黑齿常之被诬告谋反,冤死狱中;右卫将军李安铮因反对武则天改唐为周,被酷吏来俊臣杀害。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六年多里,二十四个做过宰相的人就有十七人被罢相,遭到残杀。

  除此之外,武则天也滥杀无辜,使朝臣人人自危。

  武则天执政后期,为了缓和政局,放弃了酷吏政治,杀了这些酷吏。

  据统计,在她实行酷吏政治的十四年间,宰相被贬杀的占百分之六十五左右。

  为什么武则天任用酷吏,杀了那么多人,她的政权反而得以巩固呢?

  武则天所杀的反对派,都是那些不赞成她称后称帝的李唐宗室和位高权重的士族,而她所扶植保护的庶族势力,则支持她,使她的统治基础设有动摇。

  更重要的一点是,武则天任用酷吏是有限度的。她任用的二十七名酷吏,除傅游艺外,其他如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无一授相职,只让他们执法而不执政。在司法机构中,她又保留了狄仁杰、徐有功、杜景诠、李日知等一批执法公正的优秀的大臣。尽管他们遭到酷吏一再诬陷,但武则天总会亲自出面予以保护,时贬时复,倚为重臣,这也是政局得以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武则天在残酷杀害李唐宗室和元老大臣的同时,也尽力提拔新的人才,以免人才匮乏。

  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通过各种渠道,鼓励荐举人才,又不限门第高下,也不限种落族属,甚至下制“缘逆人亲属,有能公勤清白者,自当随才擢用。”她敢于冲破以往狭窄的选官范围,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武则天对于官吏赏罚分明。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不惜爵位,一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和,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也就是说,她不吝惜官职,用来笼络各地贤才,哪怕是只言片语合她的心意,就授以官职。如果不称职,或杀或废,绝不容情。

  大授二年,武则天创立试官制度,也就是让新任官吏锻炼才干。她还加强了左右肃政台的力量,常派使者对官吏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的项目达30余项,全面衡量,以确定升降。史载,武则天堂姐的儿子、就是曾给武则天取名为武照的宗秦客,居官贪浊,“奸赃事发”,武则天毫不留情,将他“配流岭外”。对于智能之士,武则天尤其珍爱,往往破格提拔。后来促成“开元盛世”的许多著名大臣,都受过武则天的赏识和提拔,姚崇、宋璟、张说、萧至忠、郭元振、张嘉贞等人就是如此。

  此外,武则天选拔人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成见,主要看其是否称职。被贬降的人,若有殊政,照样褒奖提升,反复使用。这一点,王孝杰就是明证。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长寿元年,率军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大悦,拜左卫大将军,不久出将入相。证圣初为朔方道总管,出讨吐蕃,败绩,被削职为民。万岁通大元年,复诏以白衣领清边道大总管,统兵18万以讨契丹,战死,诏赠夏官尚书,封耿国公。

  武则无十分爱惜人才,既使政敌的后代,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能改变政治态度,她都尽量任用。重用上官婉儿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据。

  武则天还特别尊重并注意保护那些对武周政权忠心耿耿,敢于讲真话,办实事的贤臣。狄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后来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承嗣也“屡请诛之”。武则天既知其含冤,坚决不许。陆元方为凤阁舍人,判侍郎事时,为酷吏所陷,“则天手敕特赦之”。苏良嗣当宰相时,与地官尚书韦方质有隙。方质坐事当诛,诬引良嗣,“则天特保明之”。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由于武则天的保护,狄仁杰等大臣才能位居中枢,参预国家决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十一

  武则天时期,另一个为史学家津津乐道的史实,就是男宠。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因曾拥有几个男宠,而成为千古丑闻。

  武则天的男宠以薛怀义、沈南嫪及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最为有名。

  高宗死后,首先人侍武则天的是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来是洛阳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因身材高大,健壮有力,被荐于武则天,立刻大受宠幸。

  为了使冯小宝可以随便出人后宫,武则天就让他剃发为僧,出任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又将其名改为“怀义”,赐给薛姓。

  此后,薛怀义又因督建万象神宫有功被擢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后来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领军队,远征突厥。

  不久,御医沈南嫪成为武则天的新宠,薛怀义出于妒嫉,一把火烧掉了耗资巨万的万象神宫,武则天却不予追究。

  此后,薛怀义日益骄横,并在白马寺蓄养精壮少年几千人蓄谋造反,终于引起武则天的厌恶,指使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将其暗杀。

  薛怀义死后,时过中年的沈南嫪温和有加,但身心虚弱,满足不了武则天的要求。七十多岁的她又陷人了寂寥烦闷之中,喜怒无常,脾气暴躁。

  此时,有人又荐张易之兄弟侍寝,这两个二十岁左右的美少年,不但聪明伶俐,通晓音律,而且更有侍寝本领。武则天如获至宝,给他们加官四品。从此二张声若王侯,每天随武皇早朝,待其听政完毕,就在后宫陪侍。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在后宫恣意专横,而且结党营私干预朝政,引起了公愤。终于在神龙元年,张柬之等策动了“五王政变”,杀掉二张,武则天也在病榻上被“请”下御座,让位于中宗。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需要男宠呢?

  首先,作为一个女人,她需要男人的爱护、呵护和满足。

  武则天十四岁人宫,千娇百态,含苞待放,情窦初开,渴望皇帝的宠爱,可是太宗是马上皇帝,并不留恋女色,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而武则天的美貌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赏识。

  后来,太宗死后,她被遣送到感业寺为尼,度过了长达5年的寂寞生活。

  29岁,武则天再次入宫,由尼姑晋封为昭仪、辰妃,直至皇后。在此后有正常夫妻生活的三十年里,武则天并未有“淫乱”丑闻,直到高宗去世。

  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畜养男宠是为了显示女皇帝的威权。

  薛怀义得宠时,武则天已经60岁,二张人侍时,武则天已年满73岁。以常理推论,已过花甲之年的武则天并没有太需要男人的欲望。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向众人说明: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人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她很注重提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权利。

  在辅佐高宗的时候,她就为“父在,为母服止一年”的现象打抱不平。她上书说:“窃谓子之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后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直崇报”。要求父母同样看待,并且争得了父在为母服丧三年法规的颁布。

  她还组织“北门学士”,为妇女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撰《列女传》100卷,《古今内范》100卷,《内范要略》10卷,《保傅乳母传》二卷。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

  对于原来限制妇女社交活动的种种清规戒律,也予以放宽。例如,凡大朝会,允许命妇与百官杂处等。

  在妇女的服饰问题上,也作了很大改革。规定妇人出行,戴帷帽即可。还允许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如明堂初成,令东都妇女自由参观,“久之乃罢”。

  当时妇女骑马、射箭、打毯、穿男人服装,也是常见的事。

  神功元年,突厥入侵,古元应的妻子助夫守城,颇有功绩。武则天下制褒奖:“顷属默嚼功城,咸忧陷没。丈夫固守,犹不能坚;妇人怀忠,不惮流矢。由兹感激,危城重安。如不褒升,何以奖功!古元应妻可封为构忠县君”。

  万岁通天元年以后,使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成为活跃宫中的女重臣。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面貌。唐代女子的相对自由解放,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等等,都是与武则天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分不开的。


 

  二十二

  从公元7世纪后期,到8世纪前期,在武则天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的发展怎样呢?

  武则天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她分散宰相权力,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避免了割据势力的滋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除发生了小规模的反叛战争并被很快平息外,社会基本是安定的。

  武则天无情地打击了士族地主的势力,使这一没落阶层彻底走入历史。从而清除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她尽力提拔庶族势力和有战功的有功之臣,使大唐社会充满竞争力和朝气。

  武则天继续“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民族亲近政策,坚决反对各民族之间的侵扰,并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虽然吐蕃、突厥、契丹在当时迅速发展,士马精强,而中原“久属太平,多历年载,人皆废战,并悉学文”,军队作战能力下降,但是,由于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卫了国家的辽阔版图,甚至使帝国的影响比唐初还要有所扩大。在她执政时期,中国版图东至高丽,西达波斯,南尽林邑,北抵大漠,东西两端都超过了唐太宗贞观时期。

  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人口不断增加,户口从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粮食储备丰富,不仅神都、太原等地官仓储粮丰富,而且各州县也粮仓充盈。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城市贸易的兴旺和交通的发达。

  武周时期,经学、史学、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雕塑、书画与音乐舞蹈较前均有所发展。武周百姓丰衣足食,文化生活也相当丰富。

  武则天努力提高妇女地位,使唐代女子相对自由解放。

  武则天在独掌政权的50多年内,不仅充分利用了贞观以来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她任贤纳谏,励精图治,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和强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十三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姚崇、桓彦范、崔玄炜、姚元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及其同党,逼武则天还政于中宗李显,武周王朝宣告结束。这就历史上有名的“五王政变”。

  《新唐书》记载:“神龙元年,太后有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与崔玄炜等建策,请中宗以兵人诛易之、昌宗,于是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于是复即位。徙太后上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废奉辰府官,迁东都武氏庙于崇尊庙,更号崇恩,复唐宗庙。诸武王者咸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则天大圣后。”

  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惠焕章先生认为:武则天晚年,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皇位的继承问题形成了三大集团势力。

  一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显为首的李氏集团,二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首的武氏集团,三是宠臣张易之为首的宠臣集团。三大集团在皇位继承问题由于利益所致,冲突不断。

  武则天希望,她死后皇位由儿子继承,但是,她也不希望武氏家族遭到杀害。她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子侄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少,李、武二家趋于融合。但由于李武两家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直接牵涉到各自的命运和前途,是难于完全调和的。为了确保身后李、武之间不发生流血冲突,形成子为天子,侄作贵戚的政治格局,武则天在年迈多病的情况下引用二张,助理朝政,企图进一步调和子侄矛盾。这样就形成了李氏诸子、武氏诸王和宠臣二张之间的三角鼎立关系。

  而朝中大臣见武则天年老,也根据自己的恩怨和喜好相互组合比附,以为身后之谋,从而形成拥武派、拥李派和附张派。

  拥武派对武则天不以武氏为太子而以李氏为继承人的做法很不满意。在李显被立皇太子的问题上,二张建有大功,所以武氏诸王对二张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由鼓吹变为不满。

  拥李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曾受武则天打击,反对女人专政,谋复李氏社稷者。另一种是曾经受到武则天的提拔和重用,但与武氏诸王和二张有矛盾者。

  附张派亦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势利小人,见二张贵盛,趋而附之,希望升宫发财。另一种是朝廷重臣,深受武则天信任,与二张关系密切。

  在以上三派中,二张派势力最盛。一是因为他们常在武则天身边,多为武则天的宠爱;二是因为他们有劝立太子、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功劳,将来一旦武则天去世,他们必然会受“茅士之封”。这就引起了“拥武派”和“拥李派”的仇视。其中“拥李派”与二张矛盾较深,他们担心二张派得势以后,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他们必然要挺而走险,与二张进行殊死的搏斗,抢夺拥立之功,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获得更多的富贵功名。张柬之等人,正是“拥李派”的代表。

  史载,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颇有政治头脑和手腕。然而久在下位,制学及第时,年已70,可以说是不得志的。到80岁时,才当上宰相,必然要设法尽快施展其政治才能。

  当时武则天年老多病,二张得宠,他虽为宰相,总觉得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他必然不满现实,而要另寻出路。由于他“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喜欢抱残守缺,不满女人参政,久以李唐为意。因此,当他看到不少士人“亦思唐德”,即以发动宫廷政变为己任。入相不久,便开始了密谋活动。

  这时,宰相桓彦范、崔玄炜、姚元之等人皆与二张不合。桓彦范、崔玄炜还多次上疏,要求罢免二张之官,将他们统统处斩。若二张得势,他们的结局将不堪设想。

  另外,二张得宠,武则天立太子而无禅位之意,也引起了皇太子兄弟的疑虑。在这种场合下,张柬之正好可以利用崔玄炜、姚元之及其他大臣与二张之间的矛盾,组织力量,联络太子,以诛二张为名而发动政变。

  于是,政变便一步步变成事实。

  应当强调的是,张柬之政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诛二张,更重要的是要废黜武则天,抢夺拥立之功。这一点从张柬之等人的言论和行动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史载,“张柬之将诛二张,以(李)多祚素感慨,可动以义,乃从容谓曰:……‘将军击钟鼎食,贵重当世,非大帝恩乎?’多祚泣数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今在东宫乃大帝子,而嬖竖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舍今日尚何在?’”

  在张柬之入相以前,“与荆长史阌乡杨无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令日非轻授也。”

  政变开始时,张柬之遣李多祚、王同皎等赴东宫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衰,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负众望。’”

  及二张被杀,武则天令太子返回东宫,桓彦范等又逼武则天“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可见,张柬之政变的目的,是要武则天立即退位,以夺拥立之功。这与姚崇等人是不同的,姚与二张有矛盾,只欲杀二张,并不针对武则大实行“兵谏”。

  张柬之等人巧妙地利用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掌握了禁军,进行了严密的组织;由于武则天及二张派缺乏警惕,毫无准备;由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皆参预了政变;加之武氏诸王与二张有一定矛盾,按兵不动,政变得以顺利进行。政变的直接后果是。二张被杀,武则天被废,中宗复位,张柬之等人成为显赫一时的权贵。它宣告了“大周”政权的覆亡,同时也宣告了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终结。

  二十四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走入了历史。

  在接下来长达近两千年的男权社会里,对一个敢作皇帝的女人,留下了错综复杂的评说。

  由于乾陵顶上那高耸的无字碑不肯给世人一个字的答案,使这种评说更加变得扑朔迷离。

  《隋唐演义》等野史小说曾说武则天是玉面狐狸转世,她的前世是魏王李密,李密被唐太宗所杀,所以他转世成一个女人,进入唐宫,报仇雪恨,要杀尽李唐子孙,篡夺大唐江山。这着说法可信吗?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