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解读贾平凹

www.cndongbu.cn(2010-08-31)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我写贾平凹,不是想罗列一些现象,而是想澄清一些现象,同时解读一些现象。《解读贾平凹》是出自我的眼睛,可能接近贾平凹,但不可能等于贾平凹。诚如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当代著名作家。陕西丹凤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陕西人民出版社和《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任西安市文联主席兼《美文》杂志主编、陕西省作协主席等职。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近80部;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出版书画作品集多部。其中,《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秦腔》获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

    1、传闻:那不是贾平凹

    人一出名,传闻就多。贾平凹出名既早,又久,出现传说、传闻是自然而然的。其中有正面的,把贾平凹神化;也有负面的,把贾平凹妖魔化;还有幽默调侃式的,常常让朋友们开怀大笑,却让贾平凹尴尬,不知道说啥好。

    2002年,传媒上传播着一个消息:贾平凹新作《病象报告》出版后,将不再写长篇小说,改写中短篇。随即,有所谓著名文学评论家断言,平凹已被边缘化,且创作能力退化,所以他不看好平凹“转型”。2005年,《秦腔》出版,红色封面上赫然印着一行字:“贾平凹长篇封山之作。”这两次“封山”之说,被网民指为“封山秀”。对此,网民有善意的回应,认为平凹“封山”,只是表达一段时间的创作心态,应区别于所谓“金盆洗手”。有记者向平凹求证,他有自己的解释:说“不写长篇了”,是说一段时间不写了,自己需要沉淀,并非永远不写了。至于被理解为“封山”,他笑说:“随便理解吧!”

    2005年,坊间疯传贾平凹在自己的家乡修建故居,投资7000万元。各种质疑随即而来。也有人求证到笔者,我笑道:“打死我我也不相信。”因为我对贾平凹有最基本的判断,他一向伏低伏小,甚至有人说他是“扶不上台面”的人,怎么可能如此张扬无忌呢?真相是:贾平凹的家乡丹凤县策划投资贾平凹文学艺术苑,本义是想借贾平凹之名,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就是个策划而已,却引起轩然大波。

    2006年,平凹至少两次被“恶搞”:一次是传说贾平凹已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次是贾平凹入选为“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入选理由居然是“研究杂交油菜”,使平凹成为“杂交油菜之父”。贾平凹是作家,文学成就在那儿摆着,把他和诺贝尔文学奖扯在一起,虽然不实,却也多少带点善意,至少有一个心愿在里边。但在万众瞩目的央视上拿平凹“开涮”,就有点“黑色幽默”了。

    贾平凹最有争议的作品是《废都》,毁、誉随焉。有一种说法,一月不过半,45万字的《废都》草稿就码在了桌案上。他不会电脑,每个字都要用笔写,这可能吗?除非是神。我曾经开平凹的玩笑:他写作的书房,摆满了周秦汉唐的瓦罐。那罐里装的都是古人的魂灵。深夜,平凹叼着烟斗优哉游哉,那些出罐的魂灵乐得卖弄自己的才华。事实是:平凹草稿的确神速,但他的草稿都要一誊,二誊,甚至三誊,每誊一次,就是一次改写、一次完善、一次精益求精。《废都》当然不例外。

    陕西文坛有两张名片,一个是陈忠实,一个是贾平凹。有人总拿他俩放一块儿说事。坊间有两个传说:一个是陈忠实去某地参加一个与文学爱好者的见面会。陈忠实步入会场,主持人当即介绍:“这位就是《白鹿原》的作者……”与此同时,主办方一位领导扑身过去握手,接过主持人的话说:“知道,知道,您就是大名鼎鼎的贾平凹贾老师!”台下掌声雷动。另一个是贾平凹与朋友马河声打的,一上车的哥就说:“贾老师,您好!您坐我的车,我很荣幸。”马河声惊奇,问:“你可读过贾老师的书?”的哥答:“我读过《白鹿原》。”两个传说,都有鼻子有眼。实际上,由头有,创作的成分也不排除,不妨一笑置之。

    2、传奇:那就是贾平凹

    贾平凹的文学履历就是人生履历,一步一个台阶,一直走到今天的高度。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神话,一部传奇。

    有人说贾平凹是因为《废都》才一炮而红的。不,不是的。早在1977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已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兵娃》,那一年他25岁。其后,他的小说、散文齐头并进。不要说发表,几乎每年,他都有一部或者数部书出版。1978年早春,他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9年,他的散文集《爱的踪迹》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截至2008年获茅盾文学奖,国内有分量的文学奖项,他都榜上有名。与此同时,他的作品走出国门,并频频获奖:1988年,《浮躁》获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1997年,《废都》获费米那文学奖;2006年,《秦腔》获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此外,2003年,他还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如此获奖,在文坛上不是奇迹,也是佳话。当年与他同时成名的作家不少,到现在有的改行,有的销声匿迹,贾平凹却活跃依旧,盛名不衰。故此,称他为文学的“常青藤”,不算过誉。是藤,就盘根错节,就根深叶茂。他的上书房多半的书柜里,珍藏的竟是《废都》的盗版本。保守估计,盗版《废都》近百种,印数不下于3000万册。朋友都替他惋惜:“这要折成版税,至少300万元呢!”

    最近,他的21卷的新版《贾平凹文集》即将面世。58岁,800万字文学作品行世,作为责任编辑,笔者没有理由不拍案惊奇!事实上,多年来,平凹但凡有长篇小说出版,必定有“雷声”响应。高规格的研讨会姑且不说,自费秉勋主编《废都大评》在香港出版后,《秦腔》、《高兴》都有大评问世,都在四五十万字,收入的多是学者、专家的文章,至于未被收入的,更不知有多少。一个作家的人气,由此可想而知。如果不眼见为实,那真以为是传奇。

    只要说贾平凹,就绕不开书画。1992年春,文友雅聚,饭后平凹来了兴致,提笔写字,在座的文友人人有份。4年后,平凹在自家大堂里挂出润格告示,并很快在媒体、网络上传播。平凹宣布:字斗方一千,画斗方一千五。当时朋友多不当真,也多不以为然,有的确信是贾氏幽默。还有不知情的以为那是个“传说”,没有想到平凹的书画润格一路上扬,今年已涨到字三万、画五万了,就这,上门求字画的仍是一个接着一个。平凹对朋友说:“要字画的挡不住么,咱只好随行就市,涨价!”在西安市面上走,时常有平凹题写的店名扑入眼帘。怪在这些店里的生意出奇地好。有识者说:“这不是字画,这是人气!”人气逼人,就“逼”出假字、假画。平凹也“打假”,却越打越多。他只好在防伪上做文章。他的字画,要盖章,要按指印,要照相,十个指头,十个印章,每天都排列组合。饶是如此,假字画照样走俏。有人评论说:“这就是贾平凹现象!”

    平凹还有一个爱好是收藏。凡是去过他的书房的,都惊讶里面的藏书倒罢了,藏品却多得像步入了博物馆。朋友来访,一进门平凹先提醒:“小心,我屋里东西多。”访者也不能不小心翼翼,因为角角落落都是宝贝,举手投足都可能碰着。这些东西,多是字画换的。也有朋友送“货”上门,他看上了,就讨价还价。他耳灵,听说哪里有稀罕的物件,必要上门去看,看上了必要“据为己有”。这时候,他就得“吃亏”,也只有这时候,他才肯“吃亏”。譬如一个物件,说好了三万,人家偏不要现金,要画,他只好忍痛割爱。他的楼梯两侧,阳台上,摆满了石狮子。他说那是他的“狮子军团”,昼夜为他值班,晚上睡觉安心。对收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人在收藏的同时,已经被收藏了。他指着一屋的藏品说:“你看,我都被收藏了。”

    3、写意:贾平凹很神秘

    贾平凹一出道,就是一个谜。他的朋友孙见喜追随他,很早就写了一部《贾平凹之谜》。随即,各地的凹谜都拿起了笔,真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平凹的另一个追随者王新民心血来潮,把凹谜们的文章汇编成册,笔者为其取名曰《贾平凹谜中谜》。

    贾平凹本身就是一个谜。1973年8月,《群众艺术》上发表了贾平凹的处女作《一双袜子》(与冯有源合写)。平凹不太爱提这个处女作,却念念不忘责任编辑费秉勋。他与费的师生缘就是由此开始。他原名“贾李平”,父母昵称他“平娃”,上大学后“贾平娃”就成了他的名字。“平娃”,寄托了父母希望儿子一生平安、平顺的心愿。他誊写《一双袜子》时,灵机一动,把“娃”改成了“凹”。一字之改,天旋地转。他在石上刻字:“凹则不平。”这个印章成了他的最爱,一直用到现在。当年费先生第一次看见他的名字,就说他凹则凹矣,却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限制。慧眼识英雄,平凹与恩师神交遂成古城佳话。

    《废都》是平凹的痛,却也是平凹创作上的一次灵魂转身,一次精神涅槃,一次化蛹为蝶。《废都》写成后,平凹搬出了自己的家(静虚村),借住在母校西北大学的一套三室一厅里。他刚搬进去时,家徒四壁,连写字台都没有,整天趴在阳台的一个凳子上抄稿子。一天,他把抄好的书稿码整齐了,堆放在墙拐角,出去看朋友。打的回来时,发现楼梯上正往下流水,有人说是从五楼流下来的,还肯定是平凹住的房子。他跑步上了楼,打开门,只见地面上全是水,已埋住了脚面,腿一软,以为《废都》完了。奔进放《废都》的屋子,奇了:书稿跟前干干的!他急忙把书稿抱在怀里,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他想,若是迟来一步,《废都》可能真就完了。

    《废都》里的人物故事,在现实中多有出处,有人就把庄之蝶与平凹划等号,平凹向朋友坦白,庄之蝶身上,肯定有他的影子,所以他不愿把庄之蝶写死,他说:“文字是要敬畏的,马虎不得。”《白夜》,《怀念狼》,《高老庄》,还有《秦腔》,《高兴》,里边都有平凹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一种觉悟,一种诠释。他不迷信神鬼,但他敬畏自然。步入庙宇,你能从他的庄严面相上,读懂他的处世哲学与人生哲学。他有佛缘,与高僧为友,使他超然物外,心平气和。故此,不读懂他,就难读懂他的《白夜》、《怀念狼》和《高老庄》;读不懂他的作品,也就无缘做他的知音了。

     4、写真:贾平凹不神秘

    与平凹交往, 能感受到“高深”,但不觉得“莫测”;能感受到“平常”,但不觉得“平庸”。他不伪装,不做作,不矫情,示人的是本来面目,给人的是平民心态。

    贾平凹是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乡人,出生地却是金盆乡。母亲两次坐月都坐空,迷信老宅不利生子,这才借了金盆乡李姓家的一间屋、一个炕,生下了贾平凹。他出生后死睡,不睁眼,急得父亲用手掰。及至长开了身子,才讨人喜爱了。父亲是个乡村教师,自然教平凹识字早。由小学,而中学,平凹的学习是没说的,可惜取消了高考,只能回乡务农。他报名去了苗沟水库,因为有文化,却身单力薄,被安排写墙报,刷标语。他的书法根底就是这样打下的。文学的梦也应该是这时候就有了,他偷偷写诗,偷偷寄到报社去。1972年,他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文学的梦全面复活。与人合写的处女作《一双袜子》发表后,独立署名的《深深的脚印》也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他深受鼓舞,但也深受打击,因为发表太难了,退稿太多了。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当编辑后,写作劲头更大,退稿却更多,这使他沮丧,更使他犯起了犟劲,他把127张退稿条贴在墙上,默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去礼泉县烽火大队蹲点参与创作《烽火春秋》,使他如鱼得水,写作的灵感发生“井喷”。他写了短篇小说《满月儿》,寄给《上海文学》。就是这一个短篇小说,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步入了文学的坦途,也步入了文学的不归路。路途崎岖,荆棘丛生,他却迎难而上,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1985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其时,平凹已调入西安市文联。上大学时对他已经仰慕,所以听说他前脚刚走,我后脚就跟进了,心里十分高兴。时常与老编辑闲聊,获知了不少关于平凹的情况。都说他是个“蔫怪”,蛮精灵,给他起了绰号叫“豆芽菜”,可能是因为他当时瘦小吧。

    和平凹认识并交往已是上世纪90年代了。我和孙见喜选编《贾平凹散文精选》,他不支持,也不反对,由我们“胡成精”。这是他第一个散文选本,销售奇好,一直销到了国外。其后,常去大堂,不预约,喊破嗓子他不开门。门背后挂一个牌子,自题两个拙稚的毛笔字:“守候。”也不知他“守候”谁,或者“守候”什么,却让人忍不住去琢磨。谁进门,他都不冷不热,说:“坐。”又问:“喝不?”谁摇手谁就干坐着。他那时候生病,说传染,别人不喝水他乐得省心。永远有人在找他,所以永远没有坐长久的时候。一拨人来,一拨人走,真像戏台上跑龙套。他搬到上书房后,两层楼本来挺宽敞。他喜收藏,又被收藏,房子的空间就自然萎缩。朋友在更新,但还是老朋友居多。他喜新,不厌旧。即使一些朋友让他伤心,他也避免在背后议论。他有自己的哲学:“系心一处,守口如瓶。”

    他的第一个书房叫大堂,有深意焉。上世纪90年代,下海成风,文学被边缘化,他的生活与创作也受挫折,天下之大,他却寄人篱下。说是三室一厅,厅却小得可怜,他偏叫“大堂”。隔一条环城路、一条护城河、一条绿化带,可以遥望古城女儿墙,那“凹”字状摆排,使他有了“宿命”感。叫个“大堂”,写作、读书,就等同了坐堂。堂下是秦砖汉瓦,是“王朝马汉”,是“虎豹豺狼”,是茶几、沙发,正中一个大罐,罐中香烟袅袅。“大堂”,隐喻了他的胸襟、抱负,藏入了他追求“正大光明”的赤子之心。《废都》改于斯,其后的多篇长篇小说都是在“大堂”里完成的。

    2005年,平凹把书房搬到了秋涛阁。他要了楼顶两层,自题“上书房”。一些人不懂平凹先生“别有用心”,就瞎猜测,想当然,背后说平凹膨胀,自比皇上。其实说白了,“上”,就是“楼上”。也可以把“上”当动词用,自下而上。“上”,还有“前进”的意思,住在楼上,“天天向上”,寓意多好呀。

   

    与平凹交往, 能感受到“高深”,但不觉得“莫测”;能感受到“平常”,但不觉得“平庸”。他的“高”不在显摆,在聚气,气又聚人,使人亲近中不能不敬仰。他不伪装,不做作,不矫情,示人的是本来面目,给人的是平民心态,魅力显现于无形,人格彰显于有德。他曾以八个字赠我:“大人小心,圣贤庸行。”与他交往既久,终于恍然大悟: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这八个字的实践么?

    再回到他的名字“贾平凹”。一个“凹”字,恰是他的人生写真。生活,文学,虽然曲里拐弯,却曲径通幽;虽然总有起伏,却总是向上。由大堂而上书房,与“凹”字暗合。步入上书房客厅,迎面一壁白墙,他自题的横幅赫然醒目:“大翮扶风”。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不能再说,再说就多余了。(责任编辑:海浪)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