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名人 > 文化名人 > 正文

宜兴紫砂〈吴氏金鼎〉传承品牌文化

www.xibuxinwen.com(2020-07-05)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吴海龙,吴氏陶艺历吴余清及吴门第五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六届),紫砂壶型设计大师,中国国礼特供艺术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物。
  早在1972年的时候,吴海龙即随父研究紫砂陶艺,40多年来虽有风风雨雨,坎坷曲折路程,但最终坚持至今,续父亲叮嘱:一以贯之传承并创新,作品均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吴家传统工艺和创新技法,突出其精湛的技艺,自成一体,独创吴氏重传统更重创新的风格。其作品寓意于壶,还魂于砂,严谨而不泥古,典雅也趣于天然。 匠人需数十年方可成就,匠心需数百年传承而来,吴海龙大师,承百年技艺,创新式风格。他的紫砂作品多次荣获海内外国际性及国家级金奖,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艺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纷纷收藏,被泰国亲王、英国王子、美国硅谷、海峡两岸等的文化艺术大家们大加赞赏,也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被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入选2017年哈萨克斯坦世博会,得到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学者的认可。
  紫砂壶虽小,汇聚的是百年匠心,千年文化。“吴氏金鼎”品牌也被载入诚信中国万里行,走出国门,声名享誉海内外,其紫砂壶工艺品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每一种爱,都是偏爱。爱茶之人,走遍天下茶山,心头上最偏向的,可能不过两三种而已。一种人生,配一种茶,宜浓也宜淡,味久而情长,氤氲茶香,在岁月的壶里,慢慢激发。
  “壶以砂者为上。”饮茶之人,不可能不晓得紫砂的美名。紫砂利茶,人养紫砂,壶内与壶外通透着的,便是生活与艺术的情味。一把紫砂壶,可远观,可近视,可把玩,可赏读,用它泡开纯而日醇的茶汤滋味,像腹心相照的默契,渐趋佳境。
  一茶适一壶,一壶不事二茶。从不掩饰沧桑痕迹的紫砂壶,或许总是自带老者的气场,但也唯有紫砂,最能见证人与茶的专情不渝。壶泡茶,茶养壶,彼此的改变与成全,其中自有陪伴的真意。壶里吐露的秘密,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现。那些岁月里的深情,平凡里的永恒,总是事隔多年之后才能明白。
  一把紫砂壶,积淀的是阅历,回味的是人生,它经受得住岁月的更迭,更能积淀经受者的佑护。
  紫砂之壶,贵在有砂,仅以本色裸胎之美,即能令茶客痴迷。宜兴所产砂壶,颜色多种,以紫泥为代表,也因“紫”之名而别具尊贵意蕴。
  于宜兴黄龙山中采掘矿土,磨碎,陈腐,熟化,制成砂泥。或徒手抟制,或模具辅助,由制壶艺师巧工细作,经千度窑火烧制,方能成就精巧又含蓄的紫砂壶。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紫砂泥,即是美材,其矿物微粒的双气孔结构,具有透气性能,泡茶时能保证茶味的纯正、茶色的持久,暑天隔夜的茶也不会馊。
  茶有千种,壶有万样。好壶能激发好茶,好茶可滋润好壶。不过,一茶,一壶,终究还是要彼此合适才行。
  爱茶人讲究养壶。同种泥料的砂壶,沏泡不同的茶,经过长期的泡养,壶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泡发酵度高的茶,如红茶、熟普、岩茶等,会让壶体颜色加深;泡浅发酵度或不发酵的茶,如绿茶、铁观音等,壶体颜色变化不大,但光亮度明显。
  你喜好某一类茶,将决定手上的砂壶如何变化。紫砂上显现的,都是用时间写出的人、茶与壶的故事。
   紫砂壶,纯为手工心血所塑,其内蕴藏的品性,也需慢慢熟悉。
  常见爱壶者,净手摩挲茶壶,其温润若豆沙之细腻,沙砾之起伏,难辨肌肤触感。个中美妙,只有亲自体验,方能感悟。
  久而久之,紫砂自发温暖而内敛的光泽,“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它无意表达自己,却能感动主人。
  如果不经受破坏性的碰撞,一把紫砂壶可以轻易存世数百年。然而,砂壶的拥有者却难以活过百年。所以,毋宁说是壶在陪伴人,不如说是人在伴随壶。
  一把老壶,多次易主,饱经了沧桑,沉淀了岁月。紫砂壶,也常常给我们这样一种想象:静静地卧在老宅的八仙桌上,似一位慈祥而智慧的老者,无声地诉说着尘世间的年华苦乐,旧梦新歌。
  器物承载着思想。紫砂壶是文人雅士与民间匠人的共同创造,也体现了多元的价值观与美学追求。
  虽然形式多样,但对于壶的形式,“能主人”都会强调合度为美,坚持简朴风格,反对奢华雕琢。因而,在文人的书房里,紫砂壶多能与简洁雅致的家具、青铜器、瓷器和玉器等气韵相合,呈现古朴、含蓄、文雅的特点。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概括起来,几何形砂壶分为圆壶与方壶,注重轮廓与比例。具象的造型则多来自自然物像,有树木形、花果形、动物形等。
  紫砂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件作品——树癭供春壶,原型即来自于银杏树上的癭结,壶体表面呈现树木的纹理,凹凸有致,质朴而苍古。在惟妙惟肖的形体下,追求的是自然天成、鬼斧神工的自然之趣。
  紫砂壶将精工巧思融于一壶,并因姿态特征而被赋予了具有内涵的名字,如仿鼓、石瓢、如意、梅桩、竹节、松段、西施、虚扁、提梁……
  从日常生活,到艺术审美,一把壶宛若立体的书画,或代表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或寄予了一种美好的寓意,或承载了一段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如听雨壶、荷花壶、岁寒三友壶、鹧鸪提梁壶,等等。
  紫砂壶式,千姿百态。造型方圆各异,色泽丰富多彩,肌理也有凹凸粗细。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美感,而赏壶也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
  在不同的心境下,看一把砂壶的感受也不同。或坚毅,或高洁,或粗犷,或清秀,或沉静幽远,或雄浑有力,或精致细润,或平实简淡。紫砂之美与人心之美相契合,人为壶而痴,也是自得其乐。
  日本紫砂收藏家奥兰田爱壶成癖,他在《茗壶图录》中以人喻壶:“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者有之……”可谓是“见壶如见人”了。
  手持茶壶,出汤品味,看壶上茶烟蒸腾,一种悠然的诗意已经在茶席上缭绕。茶叶为木,紫砂为土,茶汤为水,炭火舔着煮水壶,五行共生,和合协调。自然的质朴、清新和勃勃生机,时刻抚慰着茶人之心。
  茶风伊始,便被赋予了文化意蕴,逐渐凝聚起了道德和美学意识。茶器,作为茶饮的载体,也总是与其相得益彰。
  紫砂的兴起,与饮茶文化的变迁直接相关。宋代的饮茶方式,经历了从点茶到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转变。明代士人的饮茶风尚,也由繁复回归到了自然简约。而质地朴实、里外不施釉的宜兴紫砂壶,正切合了内敛不张扬、平淡不浮夸的品茗精神。
  置一把紫砂壶,三五好友围坐也好,一人自泡自饮也好,简单而朴实的品饮,可以畅发心神,在紫砂的自然生命气息中,感受温和、端庄、闲雅的精神韵律。
  喝茶,本是躲进人生角落里求慢。对待一把壶,自然也没有求快的道理。
  面对紫砂壶,用视觉欣赏壶的造型和色彩;用触觉感受壶的肌理和温度;用听觉辨别口盖与壶身的摩擦、敲击之声,聆听倾倒茶汤时悦耳鸣叫;用嗅觉感应陶土的气息、茶水的芬芳;最后,用口舌去品味茶汤的美味。
  人与砂壶的交流,总是在不经意间调动起多重感官。器与茶的幻化,不可言说的奥妙,需要在无数昼夜的相守相伴中细细感受。
  壶,不只用来解渴,也可让人品读。品茗,玩壶,省思,就在饮茶人日日夜夜的生活里,在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安顿着美好的身心享受。
  然而,一把壶,如同一个人,终究无法占有一切。饮茶于壶,茶水再多,能饮的水也有限。学海无涯,书山堆得再高,也不过知识沧海中的一粟。知理通趣,无有止境,也是一把壶的态度。
  人之性灵,托寄于壶,或造或赏,各有其妙。紫砂壶,以一贯的朴实与持重,营造圆融的境界。品茶得其真味,读壶得其气韵,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心境下,尽付人生闲远之思。
  在浩如烟海五彩缤纷的紫砂艺术世界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海龙创立的百年老子号“吴氏金鼎”独树一帜,闻名中外。把传承了数百年紫砂艺人的文化元素,承前继后,推陈出新,在气象万千的新时代里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华,成为了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化名片。
  吴海龙是吴氏陶艺第五代传承人,出生于太湖之滨的宜兴新庄,祖辈开了有名的陶器店和陶艺作坊,珍藏了陈鸣远、时大彬、顾景舟、朱可心等历代名人名作。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与陶结缘。前辈们的从艺精神和气韵穿越千年时光隧道,渗透到他身上,激发出独特紫砂艺术才情与灵气。从学艺到如今的国大师数十年艺术生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终于成就了“吴氏金鼎”艺术品牌。
  “吴氏金鼎”继承了吴氏前辈的工匠精神,非常重视紫砂作品的每一道工序和制作技艺。无论是材质、成型和烧制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在材料上,吴海龙珍藏了大量的原矿泥,如底槽清、天青泥、老紫泥、紫茄泥无不是出自黄龙山老矿。经过自然风化、陈腐多年,其器形吸水率高、透气性好,稳定性强。胚胎都是进入老窑烧制,温度必须控制在1150℃以上,绞泥采用的是独自配方,每一份泥在色彩的搭配和量的分配上都有不同,均以纱布包裹数天后打压,而且都是双面绞泥,穿透力非常强。
  “吴氏金鼎”带有典型的吴氏审美风格。吴海龙坚守了古朴严谨的传统工艺,继承了高雅简练的独特技法,注重表达力度与生命气息。他重在立意,贵在构思,以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花瓣。他善于观察并善于理解天地日月之宏大,花草虫鱼之细微,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去粗取精,由此及彼,让艺术品位融于作品之中,和谐完美相得益彰。他运用多样的手法,或雕或缕,或捏或塑,犹如高超的魔术师,变化无穷,赏心悦目。其光器外形精致,轮廓分明,简洁高雅;其花器造型逼真,纹理清晰,栩栩如生。其提梁壶,虚实对比,收放自如,直线干净利落,曲线流畅奔放。静如高僧静坐,动如美女浣纱,流水有声。
  收藏吴氏金鼎壶,实为一大幸事,将壶置与茶桌案台,泡上两遍净水,不久就有包浆沁出。品茶安呷之后,将壶洗净晾干,使之休息24小时,再来泡茶,壶美水活,茶香可口,一边品茶,一边赏壶,细致观察,壶色不艳,质不腻,亚光浮现。犹如多年古董,实为一艺术珍品,让人爱不释手。
编辑:西部新闻网陕西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