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三年
西部新闻网讯 时间过得真快,2015年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式,习近平掌舵中国这艘大船,已经三年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三年的中国,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变”。因为,“过去不可能的事现在经常发生”。
反腐,没有谁动不得;
改革,瞄准要害发力;
治吏,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外交,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
没有不能打破的惯例,没有不能改变的传统,三年来,习近平主导下的一系列“不一样”,推动了中国政治“常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如今,一种“习近平式”的常态已经到来。
反腐,没有谁动不得
“副国级官员落马!”
“XX省首虎现身!”
“XX央企负责人被查!”……
曾经,“打老虎”的重磅消息一出便“秒抢头条”,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如今,舆论已随着反腐的深入而悄然变化。十八大以来,反腐风暴席卷神州大地,落马的“老虎”数字早已破百,级别更是“步步高”;与此同时,群众深恶痛绝的“鼠盗”、“蝇贪”也一个个被揪了出来;海外“猎狐”大网不断收紧,红色通缉令上的名字正一个个被划去。渐渐的,公众对反腐消息已不像最初那般震惊,偶有特定领域的“名人”落马,才掀起波澜。
对待反腐,大家不关注、不重视了么?非也,公众只是“习以为常”了。
这种习以为常,首先是高官落马越来越“常见”。这就好比穷的时候,扯块布、吃顿肉,是件大事,如今穿件新衣、下次馆子,却没什么稀奇。
同时,公众逐渐清楚,反腐是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隔三差五有人落马,符合“常理”。
“常见”、“常理”之外的一层,乃是“常情”——在中国的传统主流观念中,公私自当分明,贪腐就该遭罚、没有谁动不得——这些都是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道理。这一情理正回归正常轨道,老百姓的平常心,恰是常态化反腐的最好回应。
治吏,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不贪不腐,就是好官么?不一定。
有人把单位司机用成了“私人司机”,把办公室超标建成“总统套间”,公务出差恨不得搞成公款旅游,这样的确够不上贪腐,但跟好官无疑搭不上边。
于是,十八大之后,不单反腐动了真格,纪律和作风建设也丝毫没有懈怠。八项规定一出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都成了敏感词;四中全会提出“党纪严于国法”,更是将纪律挺在了最前面;今年10月,被称作“最全最严”党纪处分条例发布,让党员不能心存侥幸,很多人感叹“治吏,现在是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对于正风肃纪,基层群众的感受相当直观。如今,不少单位已经从“领导一下班就坐车下馆子”变成“在食堂也能看到领导打饭了”,员工对领导则从过去的“年节不送礼,心中忐忑”变成了“送礼时战战兢兢”再变成“再也没人挖空心思送礼”。渐渐地,大家对严格的纪律和约束已“习以为常”了。
不过,仍然有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不把纪律当回事。11月24日,教育部对中国传媒大学8名校、院领导做出处分,其中“超标使用公车”、“违规公款宴请”、“办公用房严重超标”都是主要问题。每个月,中纪委官网还会晒出几千人的“违反八项规定名单”——既然他们“习以为常”地缺乏自律,那么,大家自然会对他们栽跟头的新闻“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