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网-中国东部网:打造中国东部第一主流媒体 网站热线:1399122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部资讯 > 台湾资讯 > 正文

一步之遥:藏族患病女婴无法登机背后

www.cndongbu.cn(2015-01-26)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2015年1月5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内,出生仅5天的丹增宗吉呼吸均匀,粉脸扑扑,看上去与其他的新生儿没有任何不同。藏语中,“丹增”意为幸福,“宗吉”代表团圆吉祥。然而,你能否想象,这个小生命刚刚在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中赢得胜利。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夏思吉)1月1日在西藏阜康妇产儿童医院出生的丹增宗吉母亲名叫德吉,在拉萨一户家庭当保姆。出生不久,小丹增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症,需在3天内前往内地进行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由于出生仅5天的小丹增不符合民航公司“14天以内婴儿不能登机”的规定,“临时妈妈”姜子珍并未能带她登上飞往四川的航班。最终,经过多方协调,4日下午,小丹增破例登上了飞往四川成都的飞机,并在第二天成功进行了食道吻合、气管食管瘘结扎的手术。

    这是一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命接力赛。虽然,小丹增和“临时妈妈”在机场两次被拒;虽然,微信、微博的网民纷纷地指责民航“规定死板”不通人情;虽然,各种通讯平台上充斥着对相关预案、立法、当地儿童医疗水平、甚至是改善“国情”的迫切期待……众多声音听似复杂,而最终却成为对于涉事方甚至是机制的质疑之声。

   在此次事件中,中国国航西藏分公司被置于了舆论风暴的“暴风眼”。虽然后来经过“紧急临时会议”同意为小丹增开辟绿色通道,但仍留给公众效率低下、处事死板和缺乏人性关怀的负面形象。

    那么,航空公司到底是否有权限拒绝特定乘客登记?他们的权力外延有多大?“14天以内婴儿不能登机”的规定因何而来?当事民航工作人员又如何在职业边界与人性关怀中找到落脚点?这些都是不能随着事件“尘埃落定”的疑问。

   航空从业者介绍,由于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机舱内的压力变化较大,新生儿喉咙直通中耳的管路内外压力不平衡,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国内一般航空公司都不接受14天以内婴儿和出生不足90天的早产婴儿登机,出发点也是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本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为何最后反而会变成阻碍小丹增生命延续的桎梏?

   首先是民航系统对于现实操作中的复杂情况没有明确统一规定。据了解,现行的《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运输规则》最早颁布于1985年,最近的一次修改是1996年,距今已近20年。各航空公司通常根据各自需要制定内部条例,出发点自然更多考虑的是多是航空公司利益,对乘客“规定多”,“责任少”。如“不接受14天以内婴儿登机”的规定背后,并没有说明后续如何安排这类旅客。近两年频发的民航与乘客之间的矛盾,也有很多根源于此。


图为2013年昆明机场万人滞留,乘客围攻东航值机柜台要求道歉

    民航系统应急机制的缺位,是最被网友吐槽的点之一。丹增事件发生1天多后,国航西藏分公司才通过召开临时会议的方式,集体决定了为小丹增开辟绿色通道。试想,如果有完善的规定可以照章办事,地勤人员或者基层负责人就可以处理事件,就无需患者再去借助媒体的力量。正是由于“无理可依”,执行层面中工作人员“不敢”、“不愿”越权办事,导致事情最后“卡壳”。避责意识下,造成了做事教条主义,甚至是对人性的漠视。

    如今,女婴丹增已被送到四川并顺利做完手术,事件告一段落,但却不应是我们停止思考的起点。责任可以追究,冷漠可以被谴责,然而正如树叶枯黄须从根部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从源头规避更多的“丹增事件”。

    有网友把事件归咎于拉萨医疗水平的落后,“拉萨为什么没有一家儿童医院?”网友期望提高医疗水平的初衷是好的,这也是当地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毕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西藏这样自然条件特殊、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

   民航在这起事件中负有一定责任,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保护乘客,避险在先。试想如果小丹增上了飞机,却因为不适应压差,情况反而恶化,又该指责谁呢?

   由此可见,减少甚至杜绝此类事件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在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新规则、新秩序,摒弃真落后于或已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游戏规则”。

    例如,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曾引起社会公愤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并间接促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他因此被称为“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人”。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曾经经历打破规则的“改革阵痛”;在深化改革之际,社会也必须再次面对发展的现实与落后的规则之间的“错位之痛”。不再适应社会的旧规则要废止,同样,建立与新社会秩序相匹配的规则也要及时建立。不然就会有更多的“小丹增”,更多的“孙志刚”出现在生活中,拷问我们,这是为什么?

编辑:西部新闻网实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东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中国东部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